首页 > 美文同人 > 申曲涅盘演变到沪剧的艰难历程 > 第256章 月下倾城

第256章 月下倾城(2/2)

目录

而白凤兰的名字,也因此更加闪耀在艺术的星空之中,成为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不朽传奇。

这部戏讲述一位民国歌女与古代将军的穿越之恋,融合了越剧的柔美唱腔和现代舞蹈的韵律。

创作过程异常艰辛。

钱扬常常彻夜不眠,反复修改剧本。

钱博则负责平衡传统与创新,确保作品不至于太过前卫而失去沪剧本质。

\"大哥,这段我想用电子琴伴奏。\"

一天深夜,钱扬兴奋地说。

\"什么?\"钱博差点打翻茶杯,

\"沪剧从来都是用二胡、琵琶的!\"

\"但故事发生在现代,电子琴更能表现都市的节奏。\"

钱扬眼中闪烁着固执的光芒。

兄弟二人争执不下,最终白凤兰提议折中方案:

主旋律仍用传统乐器,只在特定场景加入电子音效。

在白凤兰的巧妙调和下,创作团队逐渐找到了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微妙平衡点。

钱扬和钱博兄弟俩的争执,非但没有成为创作的阻碍,反而激发了更多灵感的火花。

他们开始更加深入地探索如何将这段跨越时空的爱恋,通过艺术形式完美呈现给观众。

为了捕捉民国歌女的风情万种与古代将军的英勇豪迈,钱扬决定在剧本中穿插越剧的经典唱段,这些唱段不仅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沪剧韵味,还巧妙地融入了现代情感表达,让角色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立体。

而现代舞蹈的韵律,则被巧妙地编织进剧情的高潮部分,尤其是在表现两人情感交织、时空穿越的瞬间,现代舞动的流畅与越剧身段的柔美相互映衬,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视觉震撼。

排练过程中,主演林悠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她不仅要精通沪剧唱腔,还要快速掌握现代舞蹈的技巧,将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内化为自己的表演语言。

无数个日夜,林悠然在排练室里挥汗如雨,从最初的笨拙到后来的游刃有余,她的每一次转身、每一个眼神都精准地传达了角色的复杂情感,让人动容。

与此同时,舞台设计团队也别出心裁,利用高科技幻灯片与古老的戏台元素相结合,营造出既古典又现代的梦幻场景。

当民国歌女在霓虹闪烁的现代都市背景下,以一曲缠绵悱恻的沪剧唱段思念着古代的将军时,舞台上的光影交错,仿佛真的打开了时空之门,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段超越时代的爱恋之中。

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的打磨,这部作品终于迎来了首演之夜。

剧场内座无虚席,观众们的期待与好奇交织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随着大幕缓缓拉开,那熟悉的沪剧旋律与现代电子乐的巧妙融合,瞬间抓住了所有人的心。

林悠然的表演更是惊艳四座,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精准无误地触动着每一位观众的心弦。

演出结束后,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观众们的泪水与欢呼交织在一起,见证了这场艺术与情感双重盛宴的成功。

钱扬和钱博站在幕后,相视一笑,所有的艰辛与争执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无尽的喜悦与自豪。

他们知道,这部作品不仅是对传统沪剧的一次大胆创新,更是对艺术无限可能的深刻探索,而这段跨越时空的爱恋,也将永远镌刻在人们心中,成为不朽的经典。

《月下倾城》首演当晚,上海文艺界名流云集。

程逸之包下了前三排座位,邀请银行界同仁前来观看。

当幕布拉开,舞台上呈现的既不是传统戏曲的写意布景,也不是西方戏剧的写实风格,而是一种梦幻般的超现实空间——

古代亭台楼阁与现代霓虹灯奇妙共存。

钱怡饰演的民国歌女在月下独舞,突然一道闪电,时空转换,白凤兰客串的古代将军惊艳登场。

当沪剧的缠绵唱腔遇上现代舞的奔放动作,观众席先是寂静,继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演出大获成功。

《申报》这次用了整整一个版面报道,称《月下倾城》是,

\"战后上海文艺复兴的标志性作品\"。

票贩子将票价炒高了五倍,仍一票难求。

然而,在一片赞誉声中,一封匿名信被送到了钱博手中:

\"沪剧乃我沪上百年传统,岂容尔等肆意篡改?

若不悬崖勒马,必遭报应。\"

钱博将信递给钱扬,忧心忡忡:

\"我们是不是走得太快了?\"

钱扬看完信,冷笑一声:

\"大哥,时代变了。

艺术不进步,就会被淘汰。\"

兄弟二人的分歧,在这成功时刻悄然加深。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