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同人 > 申曲涅盘演变到沪剧的艰难历程 > 第257章 兄弟阋墙

第257章 兄弟阋墙(1/2)

目录

沪剧新编引争议,兄弟阋墙各西东。

钱博望着弟弟离去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

排练厅内,灯光昏黄,映照着他孤独而无奈的身影。

他知道,这次争执不仅仅是对艺术方向的分歧,更是对双钱班未来命运的深刻忧虑。

夜已深,排练厅的灯光显得格外冷清,钱博缓缓走到窗边,凝视着外面繁华而又浮躁的上海夜色,心中暗自思量。

次日,钱扬没有回排练厅,而是直接去了自己的秘密工作室,那里堆满了各种音乐器材和剧本草稿。

《时空之恋》是他心中的瑰宝,他不愿因为外界的压力而放弃这份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钱扬开始更加疯狂地投入到创作中,试图寻找一种既能保留沪剧精髓,又能融入现代元素的新形式。

与此同时,钱博则开始着手调整剧团的运营策略,他深知,没有官方的支持,双钱班将举步维艰。

他开始与上海戏曲协会进行沟通,尝试在保持艺术创新的同时,寻找一个能让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

钱博还秘密邀请了几位老一辈沪剧艺术家,希望他们能给予指导,帮助年轻演员们找回沪剧的根。

几周过去,双钱班内部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氛围:

一边是钱扬带领的小团队,沉浸在《时空之恋》的紧张排练中,追求极致的艺术表达;

另一边则是钱博主导的传统沪剧复兴计划,强调基本功的扎实与传统剧目的传承。

消息不胫而走,整个上海戏曲界为之震动。

有人批评双钱班内部矛盾公开化,破坏了戏曲界的和谐;

也有人赞赏这种勇于探索、不畏争议的精神。

媒体的关注更是将这场“沪曲新编”之争推向高潮,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就在舆论压力达到顶点之际,钱博和钱扬接到了同一个电话——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邀请双钱班参加即将举行的艺术节,并承诺提供展示两个截然不同项目的舞台。

这无疑是兄弟俩自争执以来收到的最好消息,也是对他们各自艺术探索的最大肯定。

面对这一转机,钱博和钱扬决定暂时放下个人恩怨,共同为双钱班的未来努力。

艺术节上,《时空之恋》以其前卫的融合与创新震撼了观众,而另一部由老一辈艺术家指导、年轻演员演绎的传统沪剧也赢得了满堂彩。

两者虽风格迥异,却共同展现了沪剧的多面性与生命力。

演出结束后,兄弟俩在后台重逢,四目相对,无需多言,彼此都读懂了对方眼中的释然与尊重。

他们意识到,真正的艺术探索不应受限于任何框架,而是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让沪剧这一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从此,双钱班不再是分裂的个体,而是携手并进的艺术探索者,他们的故事激励着后来者,证明了在艺术的道路上,争议与挑战往往是通往辉煌的必经之路

几周前,夜深人静时,钱博独自坐在书桌前,翻阅着旧日的剧本和笔记,那些曾经的激情与创新仿佛还在眼前。

他意识到,自己并非真的畏首畏尾,而是更加明白,在这个动荡变革的时代,既要守护传统,又要寻求突破,何其艰难。

另一边,钱扬愤然离开后,漫步在灯火阑珊的上海街头,心中充满了不甘与困惑。

他坚信,《时空之恋》能够成为沪剧的一次革命,让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生。

但哥哥的担忧也不无道理,如何在创新与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了他亟需解决的问题。

钱扬失踪的三天。

这期间,钱博接到了程逸之的电话。

\"钱班主,我刚见过令弟。\"

程逸之的声音透着担忧,

\"他在我这儿借了一笔钱,说要自己拍《时空之恋》。\"

钱博心头一震:

\"他真要分家?\"

\"恐怕是的。\"

程逸之轻叹,

\"钱班主,你们兄弟何必如此?\"

钱博放下电话,独自走到戏院二楼的小阳台。

从这里能看到黄浦江上来往的船只,八年前,他和钱扬就是在这里发誓要振兴沪剧。

如今梦想初现曙光,兄弟却要分道扬镳。

与此同时,钱扬租下了法租界一个小剧场,开始招募新演员。

他带走了双钱班三分之一的成员,包括最有潜力的几位年轻演员。

更令人震惊的是,白凤兰公开表示支持钱扬的艺术探索,将客串《时空之恋》的演出。

分裂的消息迅速传开,上海文艺界一片哗然。

有报纸打出标题:

\"沪剧革命:兄弟阋墙,艺术何去何从?\"

钱博坚持传统路线,重新排练了《梦回梨园》的原始版本,剔除了所有创新元素;

钱扬则变本加厉,《时空之恋》不仅融合昆曲与音乐剧,还加入了西方歌剧的咏叹调。

两部戏同时上演,形成了鲜明对比。

几日后,一封神秘的邀请函送到了双钱班。这是一次国际戏剧节的邀请,要求展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戏曲与现代融合的作品。

钱扬看到了转机,认为这是证明《时空之恋》价值的绝佳机会。

他匆忙返回,决定与钱博共商大计。

“大哥,有个国际戏剧节邀请我们,我想,《时空之恋》能在那里大放异彩。”

钱扬的眼神中闪烁着希望。

钱博听后,眉头紧锁,但内心深处也涌动起一丝激动。

他明白,这不仅是对弟弟才华的考验,也是对整个双钱班能否在传统与创新间游刃有余的证明。

“好,但我们必须做出调整,既要保留沪剧的核心韵味,也要大胆创新,让全世界看到沪剧的新面貌。”

钱博语气坚定,眼中闪烁着决绝。

于是,兄弟俩摒弃前嫌,携手投入到《时空之恋》的最后的打磨中。

他们邀请老一辈艺术家指导年轻演员,强化沪剧的基本功,同时融合现代元素,力求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艺术体验。

戏剧节当天,随着《时空之恋》的帷幕缓缓拉开,观众被带入了一个跨越时空的奇妙世界。

沪剧的悠扬唱腔与现代音乐的动感节奏交织,传统服饰与未来感舞台设计碰撞,创造出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