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本科毕业以及各自的去处(1/2)
第275章 本科毕业以及各自的去处
1987年6月22号,王建昆回到阔别已久的bj,参加清华大学的毕业典礼。
他是1983年9月份到清华上学的,同批的7大弟子,吴萧义,还有另外几位校长安排参与他培训的学生也是在今年本科毕业。
他自己从85年下半年开始,基本上就是用分身代替他在学校学习上课,只是偶尔回来一趟,同步下记忆,参与老乡会,陪家人到bj旅游等,其他时间他的本体都是在缅甸或者国外几大基地度过。
后面两年,他基本就没发表什么重量级的论文了,而是让分身按部就班的学习和考试。
不过他之前发表的那几篇关于ns方程的论文,正在国内的多个保密研究所不断的发挥重大作用。
在他大三下半年,数学系就已经找到他,希望他能留校读研或者留校任教了。
王建昆当时结合了国内的政策发展情况,决定接受学校的邀请,继续留校读研。
此时国内的政策还是比较严格的,大部分的领域还是封闭状态,只有小部分领域放松了管理,他如果想在国内自由的发展,不接受分配而是选择自己择业的话,几乎不可能。
另外家人,学校都会觉得很另类。
家里人主要是爷爷奶奶和父亲当然是希望他能在体制内。
如果此时选择毕业,势必要接受学校的工作分配。
数学系毕业一般是分配到一些研究所工作,那样他还不如留在学校里更自由。
其他的7大弟子中,学理科的5位都选择了待在学校读研。
学文科的2位则是直接毕业参加工作。
俞子润是北大经济学系的,在前两年就到商务部实习。
还没毕业,商务部就向学校要人了。
她本身的气质形象就非常好,还会多国语言,英语和日语几乎可以与专业翻译媲美。
因此在实习期间,商务部的好几位领导就对她非常看重,在大四上半年,就已经跟她谈毕业后的待遇和级别。
虽然受制于部门规章制度,一开始的级别只能按照实习生的最高级定,但是待遇方面则是参考正科级待遇。
俞子润当时还特地来清华找王建昆的分身参谋。
分身按照王建昆本体之前制定的预案,支持他加入商务部。
俞子润本身就比较适合从政,从小耳濡目染,商务部需要的语言能力,谈判能力都是她的强项。
这个时候她进入到里面,今后的进步速度绝对不慢。
郑倩则是进入到法院系统工作。
她在高中时期就已经在王建昆的帮助下,学习了很多法律知识。
进入大学后,很快就适应了,然后加入到了国内多部法律文件的起草工作中。
虽然年轻,但是此时毕业的她资历可不浅。
她的导师也是法律界的泰斗。
因此她今年一毕业,就能进入到了最高法当一名法官助理了。
她的导师还支持她读在职研究生,这样今后的学历也不会低。
王建昆当然是支持她的选择。
法律工具是今后他在国内发展必不可少的,能有这么一位弟子进入其中,今后能避免很多麻烦,提供不少助力。
吴萧义这位半朋友半弟子的去处也是非常的好,中组部。
他当年高考的成绩在王建昆的帮助下,也是非常高的。
然后报考的专业也是在他父亲的帮助下精心选择的。
大学期间就进入到了中组部实习。
他本身的成长的家庭环境就是县高官和政府大院。
很多官场上的事情从小就有接触,大学期间又到了负责管理厅局级干部以及更高级别干部考察升迁的部门。
所以他未来能到达的位置应该是所有王建昆熟悉的同学朋友里面最高的了。
此时吴萧义的父亲还是饶州政府部门的前几位领导之一,并且他的的政绩不错,年龄还能支持他再往上升一升。
这样一来,吴萧义前期的发展会有他父亲保驾护航。
到了后期,他自身的位置应该也不低了,认识的人也不少了,不出意外的话,会有无限的可能。
其他5位学理科的,王建昆就不建议他们这个时候去到各研究所或者政府部门工作了。
俞敏是物理专业,本科期间就表现优异,一直是系里前2名。
另外王建昆还时不时的给他一些指导,这使得他在核物理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绩。
在国内外的多个期刊上,发表了很多凝聚态物理的理论研究论文。
系里给了他两个选择,一个是加入到中科院核物理研究所,跟着院士做一些前沿研究。
另外一个是继续读研,一直到博士毕业。
期间跟着导师做核聚变的相关研究。
此时某位导师已经申请成功了一个关于核聚变已研究的课题,急需有能力的学生加入。
俞敏面对两个选择时,不知道选哪个较好。
王建昆在缅甸听到分身的转述后,让他转达给俞敏,让其继续读研,跟着导师做核聚变研究工作。
此时的中科院里,某些项目其实只能维持在基本的理论研究,因为经费实在欠缺。
俞敏如果此时加入,资历低微的他基本很难有所作为,大概率会在里面耽搁好几年时间。
如果是加入到拥有课题经费的大学导师手下,不仅可以继续学习,还能发挥他之前锻炼出来的实验物理的能力。
可控核聚变技术是下一代的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技术,也是人类文明等级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
它代表着人类文明基本摆脱了能源限制,在今后的生产生活中,有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可用。
王建昆此时凭借超能力的超级复制能力,基本掌控了核裂变电站的制造技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