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建立紧密关系(1/2)
第274章 建立紧密关系
“首长,不得了啊,这里的炼铁速度是我们的几百倍啊,如果能引进这种技术就好了。”
某位钢铁工业方面的专家在驻地面见了领导,一脸激动的说道。
“几百倍,老,你没被忽悠了吧你说效率高个几倍,我姑且相信,但是你说几百倍那不是忽悠是什么”带队的领导听到对方的话,面露不悦的说道。
“是真的有几百倍,不过只是炼铁阶段,如果按照炼成碳钢的整个生产流程算总效率,那么大概还有个20倍左右的。”那名专家说道。
“炼铁阶段我怎么有点听不懂,我可是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的,对钢铁冶炼也是选修过的,你这一下子几百倍,一下子又20倍的,来,你先喝口水,再详细的对我说说。”领导说道。
进来汇报的专家听到领导这么说,意识到自己犯错误了,于是借着领导给的台阶,先喝了口水,缓了缓情绪,在脑海里重新组织了下语言,然后接着汇报。
“首长,是这样的,全解阵的炼铁工艺采用了一种叫‘闪速炼铁’的技术,而不是用传统的高炉来冶炼生铁。
具体的炼铁流程是先将铁矿石破损成极为细微的粉末,直径大概是80-150微米,提高比表面积。
然后将这种铁粉与高温还原剂比如天然气、氢气二氧化碳通过多级喷嘴高速喷射,形成气-固两相湍流。
在1,200-1,400c下,铁氧化物(feo/feo)与h/发生还原反应,耗时仅10-30秒。
这个过程就比我们传统的高炉炼铁高几百倍。”
“是这样啊那我大致了解了,不过你说总的炼钢效率还是比我们高20倍”
“是的,他们用的那种闪速炼铁还原炉,有磁选装置,能将纯铁颗粒聚合并导出到接收设备,出来的铁几乎就是100%纯度的铁了,银光闪闪的,可亮眼了。
这种纯铁大部分会在融熔状态下就被送到精炼炉,只要添加某些元素,就能快速的制得某些合金钢了,一小部分会送去凝固成纯铁锭,再运输到其他加工厂去加工。
20倍的炼钢效率我取的是冶炼某个牌号的不锈钢的数据,这里面包含了铁矿石处理到精炼出合金钢的总工时。”专家仔细的解释道。
“你这么说,我倒是可以理解了,你提到的很多设备和技术,相当的超前啊,不知道全解阵方面愿不愿意转让,毕竟这些应该是他们压箱底的技术了吧”
“首长,我侧面打听了下,全解阵方面的钢铁工业部门对这种炼铁技术并不是特别的保密,对于我们想引进这种技术,表示可以谈。”
“哦可以谈”带队前来的领导惊讶的问道。
“是的,首长,另外我刚才还忘了说了,这种闪速炼铁技术,可以用铁含量比较低的铁矿石,咱们国内大部分的铁矿石都能用。
然后使用煤炭的量也比传统的高炉低很多,并且省去了炼焦的工序和烧结矿工序。”
“嗯,你待会把两种炼铁工艺的优缺点做个对比表格给我,另外就是大概的投资成本是怎样的,不可能只有优点没有缺点的技术。”
“好的领导,我这就去做。”
专家退出后,带队的首长看了下会见时记录的东西,不由得有点出神。
这次出来考察,他虽然想过会很受震撼,但没想到短短几天,就获悉了这么多超越时代的技术了。
这跟满清时期,李鸿章出访美国的场景差不多了。
当时满清的生产力还处在农业社会,机械动力几乎没有,但是美国的汽车工业已经非常发达,大街上车水马龙的,工薪阶层都开始开上四轮小车了。
这几天他倒是没有跟随专家们去各种地方参观,而是跟全解阵方面的几位高层洽谈。
双方主要聊意识形态,国际关系,双方各自的未来愿景等等宏观的东西。
全解阵的几位高层谈到美国和苏联时,对两者都是平视甚至俯视的态度。
特别是谈到苏联时,对方居然断言苏联已经在冷战竞争中落败了。
即使此时苏联的军事力量跟美国不相上下,甚至在某些方面有所超越。
但是苏联新上任的领导层,已经在给自己的国家挖掘坟墓了。
当时他并不怎么相信,虽然苏联这两年国内的民生方面做得比较差劲,但是对方有强大的重工业能力,化肥产量是国内的好几倍,要把民生搞上去应该是不难的。
但是对方列举了苏联近2年的一些做法,也让他不由得有些犹疑。
此时的苏工领导人戈总,出生于30年代,曾经因为斯总的“苏联体制”导致度过了一段艰难的青少年时期,成长在赫总批判斯总的那段信仰崩塌的年代。
所以他对西方没有警惕心,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
逐渐放弃了某些基本原则。
包括但不限于放宽文化产品的限制,放任大量的好莱坞电影,西方报刊等涌入。
而那些好莱坞大片,那些电影里的大反派多数都是sl。
这些文化内容正在不断的摧毁普通sl人特别是青少年的信仰。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震撼。
这套东西,美西方运用得那是炉火纯青。
这就是西方在反向搞革命,针对sl的“颜色革命”。
此时sl内部大部分人还沉浸在美西方给的“甜头”里,不知不觉中,组织力在不断的下降。
虽然有少部分人了解这些内情,并且通过某些报考杂志甚至电视台进行针对性反击。
但是他们发出的声音让sl民众已经厌烦了,从来没尝过“自由”味道的他们,已经非常向往好莱坞大片里描绘的那些东西。
这是一个方面的因素。
另外还有很多的因素。
比如石油价格还维持在的开采成本线之下,导致他们的经济持续得不到石油出口的输血。
阿富汗战争泥潭消耗了sl大量的人力物力,截至1986年,sl在阿富汗战争中的年支出超过50亿美元,伤亡人数超1.5万。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几乎是把sl最后的遮羞布扯下了。
那场灾难暴露苏联技术与管理缺陷,促使戈总采取透明化措施(gsnost),接受国际援助,改善与西方关系。
外债高企,1986年苏联外债达350亿美元,需通过外交缓和获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f)和世界银行的贷款条件放宽。
这些因素都在表明,苏联已经不行了。
带队前来的首长在与全解阵高层会面时,听完对方的分析,当时就陷入了沉思。
由此及彼,此时东大也处在与美西方的亲密期。
东大此前为了改善工业生产能力,从美西方引进了大量的技术。
比如大量的石化工业,用于深加工石油和煤炭,加大化肥生产能力,提升东大的粮食产量。
这些引进项目从当时设想的结果来看是成功的。
东大的粮食产量近几年来还在持续提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