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频言情 > 大明:反骨皇孙,老朱天天破防! > 第134章 匠心独运,中西合璧

第134章 匠心独运,中西合璧(1/2)

目录

郑和略作思考:\"臣以为,需待船只修整、补给充足,并且将此次所获知识充分消化后再行动身。预计至少需要一年准备时间。\"

朱雄英点头同意:\"一年时间合适。这一年内,你负责配合四海馆整理资料,同时为下次远航做准备。\"

随后几日,远航带回的奇珍异宝和知识资料被分门别类地整理和分配。珍稀动物被送往皇家园林饲养;香料、宝石等贵重物品入库收藏;而那些珍贵的书籍和技术资料则被送往新设立的四海馆。

朱雄英特别关注学者们的分配工作。他命令那些从远航中学到天文知识的学者进入钦天监,传授阿拉伯的天文观测方法;精通医术的进入太医院,研习波斯的医学典籍;了解工艺的则被派往匠造学堂,改进大明的技术。

在一处新辟的宽敞院落里,四海馆正式成立。朱雄英亲临揭牌仪式,并任命一位饱学之士为馆长。他在讲话中强调:\"四海馆不仅要整理此次远航的收获,更要广纳域外智慧,融会贯通,为我大明开创新的学术道路。天下之大,学无止境。唯有兼收并蓄,方能长盛不衰。\"

短短数月后,四海馆的成果开始显现。阿拉伯的天文着作被翻译成中文,波斯的灌溉技术被试验推广,非洲的作物品种被引入南方省份试种。大明的学术界因这次远航而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各种新思想、新方法层出不穷。

朱雄英经常亲临四海馆,与学者们讨论交流。一日,当他看到学者们绘制的世界地图时,不禁感慨万千:\"看来这世界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广阔啊!\"

\"是的,陛下。\"一位地理学者回答,\"根据各国航海家的记录,世界远比我们所知的大得多。西方还有更多未知的国度等待探索。\"

朱雄英目光坚定:\"那就继续探索吧!大明的船队将扬帆远航,抵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明仁宗元年春,匠造学堂一片忙碌景象。自西洋使团来访和郑和船队归来后,这里成了大明最活跃的创新中心。锻造炉日夜不熄,工匠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各种图纸和模型摆满了工作台,中西方技师彼此交流,不时爆发出惊喜的叹声。

王守仁作为匠造学堂的主要负责人,每天都在各个车间之间来回奔走。尽管他出身名门,本可安享功名富贵,但他对实学的热忱使他甘愿投身技术创新的一线。今天,他正带领一队工匠测试新改良的火炮。

\"炮身内壁的螺旋膛线已经按照西洋技术重新铸造,但我们采用了我国传统的精铜铸造工艺,材质更为坚韧。\"王守仁向在场的工匠们解释道,\"理论上,这应该能使射程和精准度都有所提升。\"

随着一声令下,火炮点燃,轰然一声巨响,炮弹精准命中远处的目标,比原来的射程足足增加了两成。周围的工匠们欢呼起来,王守仁却仍在仔细观察,记录着每一个细节。

\"很好,但是装填速度还需改进。\"他做着笔记,\"另外,炮身的耐热性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就在这时,一名学徒匆匆跑来:\"王大人,您设计的那种小型火器已经铸造完成,可以测试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