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北疆风云,暗流涌动(2/2)
一位大臣小声道:\"陛下,这'仁宗炮'乃我大明新研之秘密武器,若...\"
朱雄英坚定地说:\"战事紧急,当用我最强之兵器。徐辉祖可靠,朕信得过。\"
当晚,朱雄英单独召见了徐辉祖。徐辉祖是已故名将徐达之子,年轻有为,是朱雄英的心腹将领。
\"辉祖,此次北征,表面上是你协助燕王作战,实则朕另有深意。\"朱雄英语气沉重,\"近来有密报,燕王与其他藩王频繁联络,其中不乏对朝廷政策的抱怨之词。\"
徐辉祖神情一凛:\"陛下是担心...\"
朱雄英意味深长地说:\"战场之上,敌人在前,也需防备背后。此番北征,你需格外小心。\"
徐辉祖立刻会意,郑重领命:\"臣明白。臣将全力协助燕王击退蒙古,同时也会密切关注其一举一动,绝不让他有任何不轨之举。\"
朱雄英点点头:\"记住,你代表的是朝廷的权威。给燕王足够的尊重,但也不可示弱。那些'仁宗炮',务必亲自掌控。\"
次日,朝廷正式下旨,任命燕王朱棣为前线总指挥,徐辉祖为副帅,率军北上抗击蒙古入侵。同时,朱雄英下令兵部加紧训练京营部队,更新装备,以备不时之需。
当朱棣收到圣旨时,面色复杂。他既高兴获得了领兵权,却又对徐辉祖的同行感到不满。他立刻明白了侄子的用意:既给他机会立功,又不让他独掌大权。
\"呵,我这位皇帝侄儿,果然精明。\"朱棣轻声自语,随即下令北平军队做好出征准备。
与此同时,朱雄英也没闲着。他暗中加强了对各藩王的监控,尤其是与朱棣关系密切的几位。御史和锦衣卫被秘密派往各藩地,监视藩王的一举一动。
\"陛下,何必如此防备燕王?\"一位老臣担忧地问道,\"燕王毕竟是皇室宗亲,若起猜疑,恐伤骨肉之情啊。\"
朱雄英平静地回答:\"朕并非不信任燕王,而是治国理政,不能只凭亲情。燕王武略过人,若能为国征战,乃国之幸事;但权力过重,也非社稷之福。\"
朱雄英心中清楚,这场北疆之战,不仅关系边境安危,更是对朱棣的一次考验。若朱棣忠心为国,击退蒙古,自当重赏;若有二心,此行也会暴露其野心。
与徐辉祖单独谈话后的当晚,朱雄英独自立于宫中高台,望着北方的星空,心中思绪万千。他想起祖父临终前的告诫:\"藩王权重,乃国之隐患。\"如今,这隐患似乎正在显现。
\"但愿我是多虑了。\"朱雄英轻声说道,\"叔叔若能为国效力,何必非要走到对立的地步呢?\"
一周后,燕王朱棣亲率三万精锐北上,徐辉祖则带领两万中央军队随后跟进,载着二十门崭新的\"仁宗炮\"。两支军队在蓟州会合,共同前进,直扑边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