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中西交融,取长补短(2/2)
\"太不可思议了!\"马可惊叹道,\"这种瓷器在我们那里价值连城,现在我终于明白为何如此珍贵了。\"
朱雄英自豪地说:\"瓷器是我国的骄傲,但在火器方面,我们还有很多要向贵国学习。\"
接着,双方在匠造学堂的会议厅进行了深入交流。王守仁作为翻译和技术顾问,全程参与并主持讨论。西洋专家详细解释了他们的铸造工艺和材料处理方法,而大明工匠则分享了他们在青铜冶炼和精密加工方面的经验。
讨论中,王守仁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若将西洋火炮的膛线技术与我国传统的青铜冶炼法相结合,或许能创造出一种更为坚固、精准的新式火炮。\"
这一提议立即引起了双方专家的浓厚兴趣。经过热烈讨论,他们一致认为这是可行的。朱雄英当即拍板:\"就这么办!由王守仁牵头,中西工匠共同合作,限期三个月,研制出新型火炮。\"
几天后,朱雄英在御前会议上宣布了一项重大决定:\"朕决定派遣十名年轻工匠随马可使团返回威尼斯,学习西洋先进技术;同时,邀请三位西洋专家留在大明,协助匠造学堂的技术开发。\"
这一决定立即在朝中引起了争议。一些保守大臣担忧道:\"陛下,西洋人心思难测,若泄露我国机密,后患无穷啊!\"
朱雄英坚定地回应:\"天下技艺,无分东西,但求其用。大明当取西洋之长,补我之短,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况且,这些西洋人不也将他们的技术带到我们面前了吗?交流互鉴,才是强国之道!\"
首辅大臣犹豫着问:\"若这些西洋技艺有害于我大明呢?\"
朱雄英胸有成竹:\"有益无害,在于我们如何运用。郑和远航带回的消息已经证明,西方在某些领域确有所长。闭关自守只会让我们落后。大明要强盛,就必须开放包容,博采众长。\"
朱雄英的坚定态度最终说服了大臣们。随后,中西技术交流全面展开。西洋专家惊讶于大明工匠的精湛技艺,而大明工匠也从西洋人那里学到了许多新知识。双方在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的基础上,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
三个月后,一场盛大的火炮试射在京郊举行。这是匠造学堂研制的新式火炮,融合了中西方的先进技术。它不仅采用了西洋的膛线设计,还使用了大明特有的合金材料,比纯西洋或纯中国火炮都更为先进。
试射开始,随着一声轰鸣,炮弹精准命中远处目标。现场爆发出一阵欢呼,朱雄英龙颜大悦,当即决定将这种新式火炮命名为\"仁宗炮\",并下令投入大规模生产。
\"此乃中西合璧之作,标志着我大明军事技术的重大突破!\"朱雄英向在场的中西方人士宣布,\"这也证明了一个道理: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才是强国之本。\"
西洋使者马可看着这一幕,心中既惊叹又复杂。他原本只是奉命前来觐见这个东方大国,却不曾想见证了一场东西方技术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