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频言情 > 大明:反骨皇孙,老朱天天破防! > 第127章 科举改革,人才辈出

第127章 科举改革,人才辈出(1/2)

目录

考试内容与传统科举大相径庭,包括农业技术、水利工程、天文历法、医药卫生、机械制造等实用学科。评判标准也不再是八股文的格式和辞藻华丽程度,而是切实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

结果令人惊喜。一批有真才实学却因出身寒微而无法通过科举的人才脱颖而出。其中,一位名叫宋应星的年轻人因其在农业技术和机械制造方面的独到见解,被朱雄英亲自召见。

\"听说你发明了一种新型水车,可大大提高灌溉效率?\"朱雄英好奇地问道。

宋应星恭敬地回答:\"回陛下,此水车确有些创新之处。臣参考了西域水车原理,又结合我国传统水利技术,使其提水量增加三成,且所需人力减少一半。\"

朱雄英眼前一亮:\"好!这正是我大明所需要的实用技术。朕命你入匠造学堂,专攻水利机械研发。今后各地水利建设,你要多加参与。\"

宋应星感激涕零:\"臣定当竭尽所能,为国效力!\"

类似的场景在朱雄英的朝廷上不断上演。他对待各类人才各有不同策略。对忠心耿耿的老臣,如刘基、李善长等人,他以礼相待,充分尊重他们的经验和建议;对年轻有为的新锐官员,如宋应星等人,他不拘一格,大胆提拔,给予充分施展才华的平台。

更令人惊讶的是,朱雄英对待那些有才华但个性桀骜的人才,竟然不计前嫌,礼贤下士。譬如大名鼎鼎的文学家解缙,因言语犀利,曾得罪不少权贵,长期被排挤在朝廷之外。朱雄英登基后,特意征召他入朝,任命为翰林院学士,参与国家政务。

\"解先生文采斐然,见识独到,正是国家所需之才。先生若有良策,可直言不讳,无需顾忌。\"朱雄英如此对解缙说道。

解缙被皇帝的胸襟所感动,当即表示:\"臣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为大明献上一份绵薄之力!\"

朱雄英的不拘一格用人之道很快在朝廷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大批有才能的人被选拔到合适的岗位,各项改革也因为有了合适的人才而顺利推进,成效显着。

特别是匠造学堂,在新任工部尚书李孟忠和众多实学人才的共同努力下,研发出了多项实用技术。其中,改良版的水车已在江南地区推广使用,大大提高了农田灌溉效率;新型纺织机让纺织业产量提升近五成;而最引人瞩目的,是匠造学堂成功铸造出了精度更高的青铜火炮,射程比之前增加了近一倍。

朱雄英亲自前往匠造学堂视察,观看了新式火炮的试射。当巨大的炮弹准确命中远处的目标时,他满意地点点头:\"好!有了这种火器,我大明边防将更加稳固!\"

李孟忠恭敬地汇报:\"陛下,这还只是开始。匠造学堂正在研制更先进的火器和军事装备。臣相信,在陛下的领导下,我大明的军事科技一定能傲视天下!\"

朱雄英欣慰地点点头,心中却思绪万千。他知道,大明的崛起之路才刚刚开始。要真正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还需要更多的改革和更多的人才。而且,朱棣的问题也需要长久之计。祖父临终前的嘱托言犹在耳:\"特别是朱棣,此人雄才大略,野心不小。你既不可放纵其僭越,又不可过度压制。\"

明仁宗元年春,京城内外一片繁忙景象。无数身着长袍的读书人从全国各地涌入,准备参加这次特殊的科举考试。与往届不同,此次科举除了传统的经学文章外,还增加了农学、算学、机械设计等实用科目的考核,这在大明历史上尚属首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