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革新军备强国防,边疆暗涌战云聚(2/2)
朱元璋听罢,须髯微动:\"说说你的想法。\"
朱雄英展开了一卷图纸:\"孙儿有三点改进设想:一是改良火铳,提高其射程和精准度;二是研制更轻便的盔甲,增强骑兵机动性;三是发明一种可快速连射的弩机,弥补弓箭装填慢的缺点。\"
朱元璋仔细审视着图纸,不时点头。他对孙儿的军事才能早有了解,此次的建议更是切中要害。
\"好!朕准了!\"朱元璋拍案而起,\"朕准你设立'军器研究院',集结能工巧匠,专攻新式武器研发。所需人力物力,户部、工部全力配合!\"
得到祖父支持,朱雄英立即行动起来。他从全国各地招募了精通冶金、火药、机械的工匠,建立了一个专门的研究团队。为了激发创新,他打破了等级制度,鼓励工匠们自由交流想法,对有突破的人才给予重赏。
研究院设在京城郊外一处僻静之地,朱雄英亲自担任院长,几乎每日都会到场指导和参与研发工作。
最先取得突破的是火铳改良。传统火铳虽有威力,但装填慢、精准度低、易受潮。朱雄英带领团队研究出一种改良型火铳:采用螺旋状内膛设计,增加弹丸旋转,提高射程和精准度;改进火门结构,减少受潮几率;简化装填步骤,提高射速。
盔甲改良同样进展顺利。传统铁甲虽坚固但过重。朱雄英从江南水利工程中获得启发:那里的工匠用特殊工艺处理的竹木,既轻便又坚韧。他结合金属甲片与处理过的硬木,研制出一种复合盔甲,重量仅为传统铁甲的一半,却能有效抵御箭矢和刀砍。
最具创新性的是一种改良型连弩。朱雄英研读了诸葛连弩的古籍记载,又融入了自己对机械的理解,设计出一种可在短时间内发射多支箭矢的连弩,大大提升了单兵的远程火力。
三个月后,第一批样品终于完成。朱雄英在京郊的演武场进行了实地测试。测试结果令人振奋:改良型火铳射程增加近一倍,命中率显着提高;新型复合盔甲在保证防护力的同时,极大提升了士兵的机动性;连弩的射速是普通弓箭的三倍,对骑兵的威慑力极强。
这些新式武器很快进入了小规模试用阶段。朱元璋派了一支配备新武器的精锐小队前往北方边境,实地检验其效果。
机会很快到来。一天傍晚,一支约两百人的蒙古骑兵袭击了边境一个村庄。我军五十名配备新式武器的士兵闻讯赶到,与敌遭遇。
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我军将士丝毫不惧。他们身着轻便盔甲,行动灵活;手持改良火铳和连弩,远程火力强大。一轮齐射后,数十名蒙古骑兵应声落马。蒙古人发现我军装备有异,且威力巨大,不敢贸然近身,只能在远处游弋,寻找机会。然而,我军的改良火铳射程超出了蒙古弓箭,蒙古人始终无法有效还击,最终只得狼狈撤退。
这次小规模冲突的胜利证明了新式武器的价值。边关将士欢欣鼓舞,纷纷请求装备这些新武器。消息传回京城,朱元璋龙颜大悦,立即下令扩大生产,并亲临校场观看新武器演示。
演示现场,朱雄英亲自上阵,展示了新式武器的使用方法和威力。他一手持改良火铳,轻松击中百步外的靶心;身着新型复合盔甲,自如行动如常人;手持连弩,短短数息间射出十余支箭矢,箭箭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