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频言情 > 大明:反骨皇孙,老朱天天破防! > 第87章 改良冶铁兴工艺,精进瓷器扬国威

第87章 改良冶铁兴工艺,精进瓷器扬国威(2/2)

目录

话音刚落,几位持相同观点的大臣也纷纷附和,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

朱元璋面色不悦:"黄爱卿,你此言差矣。历法本就是人根据天象观测而制定的,随着时间推移出现误差,通过观测修正,恰恰是顺应天道,怎会是'逆天改命'?雄英的历法改革,使节气预测更加准确,农事安排更加合理,这是利国利民的善举啊!"

黄子澄还想争辩,却被朱元璋厉声打断:"够了!朕意已决。新历法继续推行,不得有误!"

黄子澄等人只得垂头退下,而朱允炆的计谋也因此落空。

朱雄英得知此事后,并不气恼。他对父亲说:"守旧派大臣的反对在所难免。历法改革确实打破了旧有秩序,引起一些人的不适。但只要我们坚持实事求是,以百姓福祉为重,终究会赢得大多数人的支持。"

朱标赞赏地看着儿子:"雄英长大了,已经能够如此豁达地看待朝堂争议。为父真为你感到骄傲。"

朱雄英笑道:"父亲过奖了。孩儿还有很多不足,需要继续学习和进步。"

春日的午后,朱雄英独自坐在东宫的书房内,专注地翻阅着一部古旧的典籍。这是一部记载西汉时期冶金技术的古籍,名为《考工记》的残本,内有详细的炼铁、铸铜等工艺记载。

"铁之精者为钢,钢之良者可切玉如泥..."朱雄英轻声念着书中的句子,眉头微皱。当今大明的冶铁技术虽已有一定水平,但与古籍中记载的高超技艺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无论是军中的刀剑盔甲,还是农家的锄头犁铧,用料虽多,但质地不精,常有断裂生锈之忧。

"若能改良我朝冶铁技术,不仅可提升兵器锋利度,更能让农具更为耐用,岂不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朱雄英心中暗想,越发觉得此事重要。

次日,朱雄英向父亲朱标请示,希望能在京郊设立一处专门的冶铁作坊,研究改良冶铁技术。

朱标听完儿子的想法,不禁赞叹:"好啊!冶铁乃百工之祖,若能精其术,确实是利国利民之举。我这就向父皇请示,拨款支持你的研究。"

得到朱元璋首肯后,朱雄英立即着手筹备。他派人在全国各地寻找精通冶金技术的能工巧匠,不论出身,唯才是举。很快,一支由二十余名技艺精湛的工匠组成的团队集结完毕。

京郊的一处偏僻之地被辟为冶铁作坊,朱雄英亲自设计了作坊的布局和炉窑结构,并多次前往考察指导。他发现传统的炉窑结构导致热量散失严重,而且温度分布不均,难以达到理想的冶炼温度。

"必须改良炉窑结构,提高炉温。"朱雄英对领头的工匠说道,随后展示了他设计的新型炉窑图纸:"这种炉窑采用双层砖墙夹炭灰的结构,可以更好地保存热量;同时调整风口位置和大小,使空气流动更为顺畅,助燃效果更佳。"

工匠们对太孙的学识和见地惊叹不已,立即按照图纸建造了新型炉窑。然而,初次试验并不顺利,炉温虽有提高,但冶炼出的铁仍不够精纯。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