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都市 > 生活中的一百个心理学效应 > 第88章 虚假普遍性效应:你以为大家都这样?

第88章 虚假普遍性效应:你以为大家都这样?(1/2)

目录

在生活里,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和朋友讨论吃香菜这件事,你觉得香菜简直是人间美味,凉拌、涮火锅都超赞,然后就理所当然地认为身边大部分人都跟你一样爱这口。结果一调查,好家伙,好多人不仅不爱,还对香菜深恶痛绝,甚至觉得它的味道像肥皂。这时候你才发现,自己好像高估了喜欢香菜的人数,这种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上就叫“虚假普遍性效应”。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个有趣又常见的心理效应,看看它是怎么在生活里兴风作浪的。

一、虚假普遍性效应到底是啥

从专业心理学角度来讲,虚假普遍性效应(False sens Effect)是指人们常常会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总觉得自己的想法、行为和态度在人群中是很普遍的,别人也大多跟我们一样,可实际上并非如此。这种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差,它让我们在认知世界的时候,不自觉地以自己为中心,把自己的情况投射到别人身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效应呢?心理学家们给出了几种解释。社会心理学家李·罗斯(Lee Ross)是研究虚假普遍性效应的先驱之一。他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人们在判断他人想法和行为时,往往依赖于自己已有的经验和认知。因为我们最了解的人就是自己,所以在推测别人的时候,会下意识地把自己当作参照标准。比如说,一个热爱运动的人,他身边的朋友也大多喜欢运动,基于自己所处的这个小圈子,他就更容易认为其他人也都热爱运动。

还有一个原因和我们的自我保护心理有关。当我们觉得自己的观点和行为是普遍的,会有一种“我是正确的”“我和大家一样正常”的安全感。假如你是个环保主义者,经常进行垃圾分类、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如果发现身边很多人都不这么做,你可能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怀疑。但要是你觉得大多数人都和你一样重视环保,你的行为就得到了“群体认同”,会更加坚信自己的做法是对的,这能给我们带来心理上的满足和安慰。

二、那些让人哭笑不得的真实案例

案例一:小李的“网购狂欢”

小李是个网购达人,几乎每天都要在各大购物平台上逛一逛,遇到喜欢的东西就毫不犹豫地下单。她觉得现在的年轻人都跟她一样,享受网购带来的便捷和乐趣。有一次,她和同事聊天,聊到购物方式,就兴致勃勃地分享自己的网购经验,还推荐了好多购物平台和店铺。没想到,有个同事说自己很少网购,更喜欢去实体店购物,觉得能亲身体验商品,质量更有保障。小李当时就愣住了,她完全没想到还有人不热衷于网购。在她的认知里,网购已经是年轻人生活的一部分,大家都应该像她一样频繁网购。这就是典型的虚假普遍性效应在作祟,小李高估了网购在年轻人中的普遍性,把自己的购物习惯投射到了所有年轻人身上。

案例二:小王的“加班日常”

小王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加班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他经常晚上九十点还在办公室对着电脑屏幕忙碌,周末也时不时要去公司处理紧急任务。他一直以为互联网行业的人都跟他一样,过着“996”甚至更夸张的工作节奏。直到有一次,他参加一个行业聚会,和其他公司的同行交流,才发现并不是所有互联网公司都这样。有些公司的工作时间相对规律,员工能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小王这才意识到,自己一直以为的“行业普遍现象”,其实只是他所在公司或者他接触到的一小部分人的情况。他因为自己长期的加班经历,产生了虚假普遍性效应,错误地认为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工作模式都是如此。

三、生活中如何识别虚假普遍性效应

要识别生活中的虚假普遍性效应,其实并不难,关键是要留意自己在思考和判断时的一些思维习惯。当你发现自己总是默认别人和你有相同的看法、行为或者偏好,而且没有经过充分的调查和了解,那就很有可能陷入了虚假普遍性效应。比如,你喜欢看科幻电影,就觉得身边的朋友都应该对科幻电影感兴趣,当有人表示不喜欢时,你还觉得很惊讶,这时候你就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高估了喜欢科幻电影的人群比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