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严母信条:黄荆棍下出好人(2/2)
王桂花自土墙取一小木条,站起身来,高声道:“仅知错无用,需铭记于心。记住,响鼓还需重锤,荆棍下出好人!” 言毕,持木条重打三下,每一下都带着几分力度,打在小李准的屁股上,发出清脆的声响。那疼痛让小李准忍不住扭动了一下身子,但他咬着牙,没有再哭出声来。
如今想来,那竟是母亲为数不多的严厉,然亦是深深的爱意与教诲,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
李准亦念及,母亲为使其有更多光阴读书,自幼禁其务农。别家孩童在稻田里嬉笑奔跑,捡拾谷穗,满心欢喜地用换来的谷穗去换糖吃,那甜蜜的滋味仿佛是童年最美好的回忆。而母亲却言宁售己之嫁时首饰换糖与儿,亦不许他荒废读书时光。那是怎样的一种望子成龙的期盼,如璀璨星辰,照亮他前行的漫漫征途。常言农村子弟幼时不苦读,长成何以居官?母亲的话语,如同警钟,时刻在他耳边回响。
李准又想起五岁那年,华蓥山的冬日,天空总是灰蒙蒙的,雪稀稀落落,难得一见。然而,气温却低至零度以下,冬水田的水面结了一层薄冰,那冰面如同一块巨大的玻璃,轻触即碎。成人对这冰面不以为意,可在孩童眼中,却觉饶有兴味。他们常以各类形状的容器制冰糕,再添上些许白糖,放入口中,那丝丝凉意与甜蜜的滋味,成为了童年里最快乐的时光。小李准与伙伴最爱玩扔冰漂,他们会仔细地择薄片瓦片或石块,持于右手,原地转一至三圈,然后猛地扔出去,那瓦片或石块便如离弦之箭般在冰面上飞驰。近的有十几米,远的能漂几块水田近百米,看着那冰漂在水面上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孩子们的笑声在田野间回荡。
家门口的田埂堆满了大小石块,小李准穿着新鞋,满心欢喜地在田埂上玩耍,并未留意脚下的危险。突然,他的脚陷入石缝,一阵剧痛袭来,他眉头紧皱,脸上满是痛苦之色,忍不住大声呼喊:“疼,疼死我了!” 伙伴们见状,先是一愣,随后哄笑起来,他们的笑声在空旷的田野里显得格外刺耳。非但无人援手,他们反而一哄而散,皆奔逃而去。小李准知其将禀报母亲,若母见之,必受斑竹炒瘦肉之责打。他的心中充满了恐惧与无奈,双脚在石缝中奋力挣脱,可石缝却像一双无情的大手,紧紧地抓住他的脚。他的额头冒出细密的汗珠,脸上写满了焦急。
就在这绝望之际,小李准突然停止哭泣,开始冷静思考。他看了看周围,发现可以用另一足踢开石缝外的石块。于是,他强忍着疼痛,用另一只脚一下又一下地踢着石块。过了一会儿,他忽然感觉鞋带有解,遂忍痛弯腰,双手颤抖着解之。那双手因为疼痛和紧张而不停地颤抖,但他没有放弃,经过一番努力,未几竟得解脱,缓缓从石缝中移了出来。他寻一竹竿挑出鞋子,拂净灰土复穿上,佯装无事归家。母亲看到他时,微微皱眉,眼神中带着一丝疑惑与关切,问道:“儿啊,为何鞋子沾满灰土?” 李准支支吾吾不敢言语,眼神闪躲,不敢直视母亲的眼睛。母亲虽未深究,但那目光却似能看穿他的心思,让他的心中一阵忐忑。
小李准未及家门,母亲与众伙伴已出,李母怒欲罚其跪。就在这时,祖父李大春路过,他身形高大,面容慈祥,平日里总是笑眯眯的。问明缘由后,他捋了捋胡须,言非但不可罚跪,反当盛赞,遂述当年小司马光以石砸缸救落水伙伴之事。李母听后,若有所思,方赦小李准。可如今,那些曾经的嗔怒与宽容,都成了最珍贵的回忆,如熠熠生辉的珍珠,镶嵌于岁月的长河,永不褪色。
李准经常在梦中哭醒,他心中悲呼:“母,您为育我自幼吃苦耐劳之品德,桌上饭粒必令捡起食尽,碗中粒米不许剩余,汤羹亦须饮净。在外不得私食,不可奢靡铺张,往六十里县城赴考亦仅许步行,不许乘轿。您至广东,宁乘空气污浊、令人呕吐不止之三等底舱,亦不升舱,唯念节省,宁苦自身,不欲累及县令父亲治下百姓之负担。母亲啊,我至今未获取功名,实乃不孝!”
那自责与悲痛,如汹涌澎湃的海啸,几欲将他淹没,泪水如断了线的珠串,滚滚而落,浸湿衣衫。他在梦中伸出手,仿佛想要抓住那已经逝去的母爱,可一切都是那么的虚幻,遥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