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频言情 > 我和宰相刘罗锅 > 第194章 权力交接

第194章 权力交接(1/2)

目录

乾隆六十年,暮霭如铅,沉沉地压在紫禁城的上空。这座承载着大清荣耀与沧桑的宫殿,在岁月的侵蚀下,虽依旧恢宏壮丽,却也难掩那丝丝疲惫。时光的车轮无情地转动,嘉庆元年的脚步声已隐隐可闻,仿佛命运的鼓点,催促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此时,乾隆帝端坐在养心殿的龙椅之上,目光透过窗棂,望向那片被宫墙分割得四四方方的天空。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沟壑,曾经锐利如鹰的眼神,如今也多了几分沧桑与疲惫。但每当提及禅位大典,他的眼眸中总会闪过一丝光芒,那光芒里,既有对大清未来的期许,也饱含着对自己漫长统治生涯谢幕的留恋。

他深知,这场大典不仅是权力的交接,更是向天下宣告他对新皇的信任与期望,彰显大清帝国威严与传承的重要时刻。他希望大典能够办得隆重而庄严,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而此刻,在毓庆宫的颙琰,心情却如这深秋的天气,复杂而凝重。他即将登上那至高无上的皇位,成为大清帝国这艘巨轮的新舵手。然而,他清楚地知道,等待他的绝非一帆风顺的航程。他深知,自己即将接手的是一个看似庞大辉煌,实则暗流涌动、危机四伏的帝国。

乾隆六十年腊月三十,新年的前夕,整个京城都沉浸在一片忙碌而喜庆的氛围之中。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忙着准备年货,迎接新年的到来。然而,在紫禁城的养心殿内,气氛却格外凝重。

乾隆帝将颙琰召入殿中。颙琰踏入殿内,看到坐在龙椅上的乾隆帝,赶忙上前,恭敬地跪下:“儿臣给皇阿玛请安。”

乾隆帝微微抬手,示意他起身,目光中满是慈爱与期望,“皇儿,明日你就要登基为帝了,这大清的江山社稷,从此便交到你的手上。朕希望你能牢记自己的责任,好好治理我们的大清国,莫要辜负了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

颙琰心中一热,再次跪下,带着崇敬的声音说道:“皇阿玛放心,儿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辜负列祖列宗、不辜负皇阿玛对儿臣的期望。只是儿臣初登皇位,对诸多事务尚感生疏,还望皇阿玛多多教导。”

乾隆微微点头,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皇儿放心,朕虽退位,但也会在一旁辅佐你。朝中的大臣们,皆是我大清的栋梁,你要善加利用。朕嘱咐皇儿遇到难事要三问:如果遇到战事则问阿桂;如果遇到大清治理则问刘墉;如果遇到财政问题则问和珅。尤其是和珅,此人办事能力极强,朕在位时,他为朝廷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你日后在财政上要多与他商议,定能助你处理好朝中事务。”

颙琰心中对和珅并无好感。他深知和珅在朝中结党营私、贪污受贿,所作所为早已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但在乾隆帝面前,他还是恭敬地说道:“请父皇放心,儿臣明白。”

乾隆帝似乎察觉到了颙琰的心思,微微皱眉,说道:“皇儿,和珅此人,虽有些小毛病,但大节不亏。他在朕身边多年,对朝廷的忠诚毋庸置疑。你要明白,用人之道,在于权衡利弊,为我所用。只要他能为大清效力,些许小节,不必过于计较。”

颙琰赶忙应道:“儿臣谨遵父皇教诲。只是,如今官场腐败之风盛行,儿臣深以为忧。日后定当大力整顿,还我大清官场一片清明。”

乾隆帝轻轻叹了口气,说道:“官场之事,由来已久,错综复杂。你初登皇位,切不可操之过急。需徐徐图之,稳扎稳打,方能见效。”

第二天,嘉庆元年正月初一,阳光穿透清晨的薄雾,洒在紫禁城的琉璃瓦上,熠熠生辉。太和殿外,仪仗林立,百官身着朝服,整齐排列。今日,这里将举行盛大的禅位大典,见证大清帝国的权力交接。

大典开始,钟鼓齐鸣,乐声悠扬。乾隆帝身着明黄色的龙袍,迈着沉稳的步伐,缓缓走上太和殿的台阶。颙琰身着太子服饰,跟在其后,神色庄重。

在礼部官员的主持下,各项仪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乾隆帝站在宝座之上,目光环视一圈台下的群臣,心中感慨万千。他回顾自己在位的这六十年,有过辉煌,也有过坎坷。如今,是时候将这江山交到下一代手中了。

随后,乾隆帝转过身,面向颙琰,从太监手中接过象征着皇权的权杖,递到颙琰手中:“琰儿,从此这天下,便由你主宰,望你勤勉治国,保我大清万年昌盛。”

颙琰双手接过权杖,跪地谢恩:“儿臣定当不负皇恩。”

在群臣的朝拜声中,颙琰正式登基为帝,改元嘉庆。三十六岁的颙琰,正式成为大清国的新皇帝。

嘉庆帝登基之后,表面上一切照旧,但他深知,要想改变大清如今的局面,必须要有所作为。他开始暗中观察朝中大臣的一举一动,试图从中找到整顿朝纲的突破口。而和珅,这个在乾隆朝权倾一时的宠臣,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他关注的焦点。

禅位大典结束后,和珅的地位似乎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他依旧在朝中呼风唤雨,掌控着巨大的权力。每天,他的府邸前门庭若市,各级官员纷纷前来巴结讨好,送礼行贿者络绎不绝。和珅仗着乾隆对他的宠爱,以及自己在朝中错综复杂的关系网,行事愈发肆无忌惮。

一日,和珅的府邸中,几位官员正围坐在一起,谄媚地奉承着和珅。其中一位官员笑着说道:“和大人,如今新皇登基,可这朝中大事,还得仰仗您呐!”

和珅得意地笑了笑,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说道:“诸位放心,只要有我和珅在,这大清的天,就塌不下来。新皇初登基,许多事情还得倚重咱们这些老臣。”

另一位官员赶忙附和道:“那是自然,和大人在朝中的威望,那可是无人能及。只是,听闻新皇对官场腐败之事颇为关注,咱们是不是得……”

和珅脸色一沉,打断道:“哼,新皇初来乍到,有些想法也是正常。但他若想动我和珅,还得掂量掂量。我为朝廷立下的功劳,可不是吃素的。至于那些小事,你们自己注意点便是,别给我惹麻烦。”

与此同时,嘉庆帝也在与亲信大臣商讨着应对之策。王杰说道:“皇上,和珅在朝中势力庞大,党羽众多,若要扳倒他,绝非易事。需从长计议。”

嘉庆帝微微皱眉,说道:“朕深知此事艰难,但和珅贪污腐败,结党营私,已严重危及我大清的江山社稷。若不除之,朕寝食难安。”

董诰大臣思索片刻,说道:“皇上,如今当务之急,是先收集和珅的罪证。但此事需秘密进行,不可打草惊蛇。”

嘉庆帝点头道:“董爱卿所言极是。朕已暗中派人留意和珅的一举一动,一旦掌握确凿证据,便将他绳之以法。只是,这匪患之事,也让朕头疼不已。”

兵部尚书福康安赶忙说道:“皇上,云贵川匪患猖獗,皆因他们熟悉地形,且有部分百姓掩护。官军多次围剿,效果不佳。臣以为,需改变策略,恩威并施,分化匪众,方可奏效。”

嘉庆帝沉思片刻,说道:“你说得有理。待朕请示了太上皇之后,一方面加大围剿力度,另一方面,对那些愿意归降的匪徒,给予宽大处理。务必尽快平定匪患,还百姓一个安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