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甲状腺癌与甲状腺瘤 - 疏肝化痰除肿物(1/2)
《张仲景教我学治痈疽肿瘤》甲状腺癌与甲状腺瘤 - 疏肝化痰除肿物
深秋的清晨,薄雾如轻纱般笼罩着医馆的青瓦白墙,屋檐下悬挂的铜铃在微风中轻轻摇晃,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随着吱呀一声,雕花木门缓缓推开,一位面色苍白、身形瘦弱的年轻姑娘在家人搀扶下迈入门槛。她脖颈右侧凸起的肿块格外醒目,足有8x3厘米大小,宛如蛰伏的蚕蛹,随着每一次呼吸微微颤动。这位21岁的正x,一周前偶然发现颈前肿块,虽然肿块皮色如常、表面光滑,质地柔软且无压痛,但会随着吞咽上下移动,这异常的症状让她寝食难安。
张仲景身着一袭灰布长袍,手持木质药戥,闻声从药架前转过身来。他目光如炬,仔细打量着患者,先是用温和的话语安抚其紧张情绪,随后伸出三根手指,轻轻搭在患者腕部,感受脉象的细微变化。接着,他凑近患者颈部,微微眯起双眼,以食指和中指轻触肿块,指腹感受着肿块的质地,时而按压,时而滑动,眉头微微皱起。查看完舌质红、苔薄腻的舌象后,张仲景沉吟片刻,缓缓开口:\"此乃气阴两虚,气痰郁阻之证。甲状腺疾病看似局部病变,实则与全身气血津液的运行息息相关,这与痈疽的发病机理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他转身从古朴的书架上取下一卷泛黄的《黄帝内经》,轻轻展开,目光在竹简上快速扫视,最终停留在\"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的字句上,\"诸位,痈疽虽多生于皮肉之间,但核心病机在于气血壅滞、邪毒内聚。正x姑娘气阴不足,肝郁化火炼液成痰,痰气交阻于颈部经络,这与痈疽初期气血不畅、毒邪蕴结的病理过程如出一辙。只不过痈疽发于肌表,而甲状腺肿物生于经络,部位不同,本质却相通。\"
说罢,张仲景铺开宣纸,提笔写下方剂:夏枯草配伍海浮石清肝泻火,如同在痈疽治疗中使用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直折火势;上茯苓与白芍健脾养阴,恰似用生地黄、麦冬滋养痈疽后期耗伤的阴液;白芥子、玄参化痰散结,犹如以白芷、皂角刺托毒透脓,消散痰核;制香附疏肝理气,好比用柴胡、青皮疏解痈疽因情志不畅导致的气机郁滞;泽漆、黄药子、石见穿破血消症,类似用三棱、莪术破除痈疽局部的瘀血阻滞;瓦楞子软坚,党参、北沙参补气养阴,僵蚕通络,诸药合用,共奏扶正祛邪之效。
在针灸治疗方面,张仲景手持银毫针,对我讲解:\"天突穴位于喉结下方凹陷处,直捣病所,如同痈疽外治时使用围药,将病邪牢牢箍住;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太冲乃足厥阴肝经原穴,两穴相配,一升一降,调畅全身气机,与内服清热解毒之剂以驱邪的思路异曲同工;丰隆为化痰要穴,针刺此穴可使痰湿得化,就像在痈疽治疗中运用贝母、半夏等化痰散结之品。\"他手法娴熟地将银针刺入穴位,随着捻转提插,患者颈侧逐渐有酸麻胀感向四周扩散。
艾灸环节采用温和灸法,选取人迎、水突、足三里等穴位。艾条点燃后,袅袅白烟升腾而起,温热感透过皮肤渗入深层。\"艾火温通之力,可助药物温化痰湿,这与痈疽溃后使用阳和汤温补气血、托里生肌的道理相通。\"张仲景边调整艾条高度边解释,\"足三里为胃经合穴,灸之可培补后天,增强正气,就如同在痈疽治疗中始终注重顾护脾胃之气。\"
食疗上,张仲景为正x定制了百合薏米粥。他特意嘱咐:\"取百合润肺清心,恰似在痈疽食疗中选用百合以养肺阴;薏米清热排脓,类比用冬瓜仁、薏苡仁清利痈疽湿热之邪。再搭配陈皮理气、茯苓渗湿,每日晨起空腹食用,既能健脾化痰,又可宁心安神,辅助药力发挥作用。\"
在张仲景的精心调治下,正x连服8周中药,肿块明显缩小过半,再服40剂后,竟彻底消散。复查时已无法检测到肿物踪迹,此后多年随访,病症未再复发。
第二位前来求诊的是36岁的先生叶xx,她的甲状腺右侧长有鸽蛋大小的肿块,质地偏硬,表面光滑,边缘清楚。此前西医诊断为甲状腺瘤并建议手术,叶xx因顾虑手术风险,慕名前来寻求中医治疗。就诊时,她面容憔悴,自诉经常低热不退,精神疲惫,心情急躁,动辄烦躁易怒,胃纳不佳,月经不调,经来腹胀痛,腰际酸楚,苔薄腻,脉细弦。
张仲景翻阅《外科正宗》,指着\"痈疽因喜怒忧思,气郁血热而生\"的记载,对弟子们分析:\"叶xx长期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化火,灼伤津液成痰,痰火交结形成肿核,这与书中描述的痈疽病因病机完全相符。只不过痈疽多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而甲状腺肿物以肿块为主要特征,病症表现有所差异罢了。\"
首诊方剂以海藻玉壶汤和内消瘰疬丸加减,其中夏枯草配伍昆布清肝泻火,如同用蒲公英、紫花地丁清解痈疽热毒;玄参、煅牡蛎滋阴化痰,类似用天花粉、贝母清热散结;生黄芪补气,象贝母、炒白术健脾,香附疏肝,天龙通络,诸药协同,共消痰核。然而服药一段时间后,肿块未见明显改变,且患者仍烦躁易怒、颧红肢麻。张仲景随即调整方案,在原方加入丹皮、六味地黄丸滋阴降火,\"这就好比治疗痈疽阴虚火旺证时,使用知柏地黄丸滋阴解毒,调整阴阳平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