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都市 > 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 第369章 李信与李陵

第369章 李信与李陵(1/2)

目录

第369章 李信与李陵

“找来的书越来越多了,上门拜访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真担心哪天汉皇对我们这样的热闹感到不满,然后上门责问。”

在此之前,

为了让自己修书的事情更好的落实,两位使者除了向刘彻陛下请求了恩典,获得了许多珍贵典籍之外,

还特意张贴告示,向民间索求经典和智慧。

孔子说,“礼失而求诸野。”

秦汉之交时,天下自然是大乱的。

等霸王项羽一把火烧了咸阳城后,更是毁伤无数宝贵的记录和典籍。

即便后面汉朝建立,

为了广施教化,以示恩德,也曾向民间赎买、求取过遗留下来的经典,并获得了丰富的成果。

但一来,

秦夏使者并不认为民间的藏书,已尽入皇家的守藏室中。

二来,

距离那次大求大索,已经过去几十年了,民间的智慧必然又得到了更新,岂能沉迷于旧书之中,忽视现实的变化呢

秦夏两国,如今虽然随着政局稳定,国家持续发展,让儒家的思想,也在其中广为流传起来,

但像一些刻板腐儒那样,只知道“崇古而非今”,却是做不到的。

所以,

他们效仿几十年前的汉皇,掏出许多赏金,张贴出了自己的需求。

很快,

如同前头的例子,

他们就迎来了许多收获。

许多突然冒出来的人拿着书册文章,甚至是一些实际的器具找上门来,将使者自认为足够的,还可能不完的赏金,一点点的搬空。

到了后面,

使者连回家的路费都差点填进去,便惊恐的不得不在半夜将那告示偷偷撤下。

等其后再有人来时,

使者们便说自己已经搜集足够了,要把接下来的精力,都放在整理编撰上。

“无妨,这些事情我们也可以帮忙的嘛!”

找上门的老者只抚须而笑,还说自己人脉广泛,可以找来更多的人,替他们修书。

两位使者只当老者是在开玩笑。

以赏金换取典籍之事,有类买卖,买定离手,便要一拍两散。

但修书之事,并非一朝一夕可成。

天底下除了皇家贵胄,世家大族,很少有人能做到这样。

偏偏对方说话算话,真给使馆拉来了许多气质不凡,口吐文章腹有谋略的学者。

他们齐聚在这里,竟显得比当初皇帝下诏,令地方察举贤良还要热闹。

使者作为主持者,一时之间,还有些找不到地方落座了。

未央宫的主宰听说了这件事,还一头雾水起来:

“难道我爷爷当年没有把书都收集完吗”

他派人去使馆探查,取来一些书册观看,最后惊叹道:

“《杂说》怎么又多出来不少文章”

对这本奇怪到不知道该归入哪一家的典籍,皇帝是看过的。

因为里面的观点多样,

文章之间颇有执笔之人隔空吵架的姿态,

让生性奔放,喜欢新鲜东西的皇帝很是喜爱。

他以为自己对这本书,已经很熟悉了。

谁知道如今再看,还有许多不曾了解的地方。

至于为何不怀疑其为后人伪作,攀附前人

那只能说,

那些多出来的文章,属实跟之前所作“不忘初心”了吧。

“竟然还没吵完,这书莫非是神仙所作”

看完了《杂说》最新篇章的皇帝忍不住嘀咕,然后在心里笑道,“若当真如此,那这些神仙天天吵架辩论,也着实闲得无聊!”

“陛下,如今两国使者之处门庭若市,是否需要警示一二呢”

文人聚集,便多有鼓动唇舌,指摘朝政之事。

皇帝对此,是非常讨厌的。

但一想到三国之间的关系,

加上大汉虽然独尊儒术了,却也没有什么文字狱,

皇帝只能挥手道:

“不管他们!”

“朕既已答应了他们修书的事,岂能再设限制”

“只要不出大问题,就随他们去吧!”

“朕现在要把精力,放在军事上!”

马上,

他的大将军和冠军侯就要回来了!

皇帝才不要在外人身上浪费精力!

于是,

使馆中的热闹,得到了皇帝的默认。

许多对之颇有兴趣的人,也能坦荡的上门,加入这场学者间的书趴之中。

已经不算年轻的史官司马迁,便是其中之一。

他继承了先人的志向,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编修一本贯通古今,博采百家的史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