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故事(2/2)
“时代的一粒沙,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其实你也不必太恐慌,如果随随便便找个人都能跟你或者近亲属拉上关系那你们家其实已经是罄竹难书了,恶贯满盈都不止。”
刘盈点点头,心里倒是有了点预期。那是一个皱缩着面容的老妇人。
磕头行礼一套流程走完,老妇人开始讲起了自己的过去。
她是阳夏侯陈豨的子民,随父戍边来到代国,不想却得知了自己顶头上司叛乱的消息。刘邦下令赦免的主要是从事边境贸易的商人等附从,而不包括这些名义上是陈豨奴仆的人群,制度上或许有办法开恩,然而实践中,因为相互之间监管的制度的存在,以及一部分狂热者依然坚守着的主君名分,在陈豨军队被迅速击败之后,便流落进了草原。
妇人的父亲算得上是一个比较狂热的小军官,坦白说,即便是张良这样一个坚持着群众路线的家伙,想要完全去找寻一个纯粹的平民也是困难的。人的意识与语言学习的塑造有相当强的联系,在殖民者的统治下,能保留民族意识的一般都是有基本文化教育的本民族中上层,毕竟,没有姓氏的底层很难记住自己的历史,更不用说一个民族的历史了。
张良有办法接触到更多的作为一个异质性族群难以被消化的其他汉人平民,但是有能力描述历史的前提是能理解社会历史运转的常态,并由此区分出自己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和非重要的那些惯例,详略得当的描述自己的人生。
所以说刘盈即便只是在长安左近的工人家庭和部分富裕农民市民中推广的教育已经起到了相当大的,不可磨灭的作用,他套用自己前世的知识所构建的一整套伦理价值体系,其实很类似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汉武帝立太学之后兴起的国家教育体系。这使得整个国家在思想上融为了一体。
当然从比例上和强度上都比不上刘彻,而且刘盈也意识到了自己教育体系其实是有很大的问题的,过于先进的生物学和人类学社会学理论所导向的理念重视解构,而非建构,存在主义,虚无主义的梦魇不得不纠缠在刘盈的学生头顶。
而民族构建需要的是不证自明的去思考化,去了解那些和我生活方式相似,伦理与语言相通的人就是我的同胞,这种感情往往还是边地的人感受更为迫切。在内地,刘盈过于强调的阶级意识而非以汉皇的统治作为最高法理统合各地民众的方式很容易导致苗汉、羌汉分野等问题。
《资本论》正练其实完全可以视作一套统治阶级的统治理论,其中相当多的知识本就来源于大英帝国的殖民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