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都市 > 我不是袁术 > 第344章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第344章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1/2)

目录

第344章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考虑到五千骑兵是防守有余进取不足,为了今后全面北伐的考量,袁树决定在并州招募精于骑术的良家子参军,把麾下骑兵部队给扩编一下。

并州凉州和幽州本就是东汉的三大牧马之地,也是三个掌握骑术的人比例最高的州,人们虽然文化素养不高,但是骑术高超。

当年光武帝刘秀定鼎山河,幽州突骑和并州狼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幽州突骑,更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为刘秀击溃其他竞争对手立下汗马功劳,可见二州人民之善骑。

时过境迁,幽州和并州多残破,人口稀少,但是武德依旧强悍,所以袁树打算至少招募两万人进入部队之中补充战斗力的不足。

和雒阳那边差不多,并州边防正规军数量不多,除了度辽将军所部和使匈奴中郎将所部之外,只有长城戍卒和少量营兵在并州驻守,常备兵马也就几千人。

另外就是并州刺史本部兵马和各郡太守麾下的郡卒,数量不一,战斗力也是层次不齐。

每当有外敌入侵的时候,根据发生地区的不同,会分别以度辽将军、使匈奴中郎将和并州刺史为统帅主导军事,或者三人互相协作战斗之类的,外敌数量太多的话,就会让各郡太守出动人马协助作战。

主要也是临时招募,战斗之后就解散大军,不过因为战斗频率比较高,所以临时招募起来效率更高,且受招募的良家子的战斗素养往往也很高。

特别是民间骑士数量大,远超三河地区的骑士数量,很多地方大族豪强家中都有子弟和隶属的随从可以骑马作战,如果朝廷征召,一出动就是十几二十人。

他们基本上就是预备役,都在官府有备案,有些盔甲弓弩什么的也不算违禁,经常打马征战的前提下,能够快速形成战斗力。

这样的人,根据之前董卓的估计,并州大约有不下三万人。

只是朝廷财政艰难,从未动员过那么大规模的并州骑兵组成军队,大多数时候只是动员数千、一万人而已。

袁树如果想要从中招募兵员填补空缺,只要待遇给够,愿意参军的人会有很多。

袁树抵达并州之后,并州的军事系统是他一人掌控。

他以并州牧的身份控制并州九郡太守麾下的郡卒,又以左将军的身份统领天雄军和长城戍卒、边防营兵,同时,度辽将军和使匈奴中郎将两部也归他指挥。

不过并州各部军队之间的隶属问题比较复杂,指挥系统不统一,这在平时倒是不用担心将领拥兵自重,但是在战时,则会有很大的弊端。

所以在安置天雄军、扩充天雄军骑兵的同时,袁树也对并州的军事系统进行了一波整合。

他上表朝廷,建议除了保留度辽将军所部之外,所有其他营兵和驻军全部打散进入各郡军事体系之中,在并州除太原郡和上党郡两郡之外的七个郡里恢复郡国兵制度。

每个郡都设置一支三千人的郡国兵,合计两万一千人。

为减轻朝廷养兵负担,则以兵农结合为方针,设置军屯庄园来屯兵、养兵,军队忙时耕种,闲时军训,接受各郡太守指挥,增强各边郡的军事防御能力和粮食自给能力。

各郡太守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灵活调动郡兵屯田、军训、戍守长城、边防警戒。

这就成为并州的第一道防线。

后头则是袁树亲自统领的天雄军主力。

各郡郡兵只是打辅助,必要情况下起到拖延敌军进军速度、分散敌军主力的作用,主要迎敌、破敌还是交给袁树和天雄军。

他这样做,是为了加强各边郡的防御能力和预警能力,给主力天雄军争取足够的集合时间和出击时间。

同时也能对较为混乱的并州军事体系进行精简和整合,省去诸多扯皮、推诿责任的环节。

另外,因为使匈奴中郎将在职责上等同于幽并二州的军事长官,还能节制度辽将军和护乌桓校尉,影响到了袁树对并州军队的指挥。

于是袁树干脆上表朝廷,直接把使匈奴中郎将给撤走了,只保留了度辽将军在并州统领度辽营的兵马,而度辽营的兵马也实质上成为袁树的部下,接受袁树的节制。

袁树给度辽营增添兵马至三千人,由度辽将军张泉统领,专司监护南匈奴事。

原使匈奴中郎将麾下的军队干脆被袁树收编进入天雄军,补充到了天雄军的骑兵部队之中,使得天雄军骑兵增加至八千人。

并州军事系统被袁树理顺之后,募兵计划也顺利展开,正如董卓所说,并州民风彪悍,精于骑术者众多,想要招募骑兵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只要待遇给够,不怕没有士兵。

不过袁树还是秉持着一直以来的风格,对于募兵有自己的标准,绝不会什么人都往军队里面招募,他对军风军纪的要求一如既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