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 矛盾,挖出来够吃一辈子(1/2)
“鱼国?”我和黄子然异口同声道。
不过我俩的语气有点区别。
黄子然是好奇中夹杂着惊讶:“你说的这个yu国,是干勾于,人禾余,还是虍(hu)吴虞?”
他这么说,是想当然的把鱼国的鱼,当成了姓氏中的于,余或者虞了。
但也不怪他会这么想。
很多姓氏都是由周朝分封各国的国名衍生而来。
例如赵姓,周穆王封造父于赵,其后人以赵为姓。
吴姓,周武王封钟离雍的曾孙于吴,其后人以吴为姓。
郑,陈,卫,蒋,沈,韩,杨等数十个姓氏,都是因国名而得姓的。
实际因国名而得姓的姓氏应该有更多。
因为西周时期分封了八百诸侯国。
很多小国的封地,也就如今县乡一般大。
随着被周边大国蚕食兼并,这些小国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没被史料记载。
所以除了有据可查的这些以国为姓的姓氏外。
应该还有很多姓氏,是从这些没被记载的国名中得姓的。
秦老汉摇头道:“不是你说的那些。”
“而是水里游的那个鱼。”
这里得多说一句。
鱼国墓地发掘出的青铜器上,写有(弓鱼)伯的铭文,但(弓鱼)这个字随着鱼国覆灭,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所以现在输入法打不出来。
而在后来的史料中,把(弓鱼)国记载为鱼国。
于是学术界用鱼字替代了铭文中的(弓鱼)。
我听秦老汉说出“水里游的那个鱼”时,心底更为惊讶。
之所以惊讶。
是因为去商洛探索溶洞前,我查阅过历史资料。
春秋早期商洛是庸国所在,占据着“秦楚咽喉”之地。
楚国为了吞并这块咽喉要地,出兵进行讨伐。
《左传·文公十六年》记载:楚师伐庸……鱼人逐楚师。
这里的鱼人,指的是鱼国人。
在楚国派兵征讨庸国的时候,鱼国人出兵帮助庸国对抗楚国。
由此可见,春秋时期的鱼国应该是庸国的邻国。
两国间的距离应该很近才对。
这下问题就来了。
庸国所在的商洛,距离宝鸡有不短的距离。
庸国向远在宝鸡的鱼国求援实在远水不解近渴。
可能等鱼国援兵赶到时,庸国都已经覆灭了。
这从逻辑上讲不通。
所以我觉得,鱼国不可能在宝鸡!
而应该在靠近商洛的地域才对!
难道秦老汉在编故事骗我们?
可鱼国这么个不知名小国,要不是当初查庸国史料时看到,我都不会知道历史上有这么个封国。
秦老汉更不应该知道这么个小国才对。
他,是从哪听说的鱼国?
告诉他鱼国的人……会不会和麻四背后的人有关联?
想到这里我心头一紧。
死死盯着秦老汉道:“你的话前后矛盾!”
“既然墓没被盗过,那你如何知道是鱼国诸侯墓?!”
“那可是不封不树的西周墓!”
其实别说西周墓了。
即便秦汉唐宋元等朝代的墓,也有许多是要靠墓里的墓志铭,印章等物件才能确定墓主身份的。
而西周墓葬想确定墓主身份,主要靠陪葬青铜器铭文来确定。
除非秦老汉下过墓,见到过陪葬青铜器上的铭文。
不然就是在瞎编!
黄子然赞同的点头道:“没错!”
“秦老哥,你这话里的矛盾可不小。”
“要不好好想想该怎么解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