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杭区的诡异状况(1/2)
长三角一带古来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一说,在核战爆发之前,背靠沪区的苏杭可谓是尽显繁华富庶。
沪杭经济特区中,苏区侧重制造业工业,沪区侧重金融业服务业,杭区则是侧重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
其余周边市区则侧重农业、旅游业以及个体民营经济体为长三角输送血液。
俗话说,站的有多高,摔的便有多惨。
由于彻底放弃农业用地,经济三巨头在核战后基本没有任何的生存资源可供核战幸存者使用,若不是战前的避难所计划,这三座大城分别能供养的幸存者不会超过万数。
这一点在各探索队的实际勘察中便有体现。
沪区便不说了,由于搜救幸存者及时,加之沪区的特级避难所建设完善,沪区可谓是三城中幸存者生存人数最多的一城。
而苏区则是因淡水资源发达,靠着自然保护区的资源倒也活下来不少人。
在过去的半年里,章毅也曾派遣过不少探索救援队前往浙北,从沪南、湖州、嘉兴等地总计搜救了约30万幸存者。
但杭区,是至今为止都没有搜救出哪怕一人。
按照原天空之城搜救队员的说法,他们来到杭区的时间点已经很晚了,杭区不似嘉兴、湖州、苏州有些农业底子还背靠太湖水系坐拥海量自然资源。
所以等到搜救杭区的时候,只剩下地铁站里一具具被野兽啃咬的枯骨,还有小区地下车库里令人惋惜的遗骸。
天空之城搜救队的判断其实没什么大毛病,但问题就在于,章毅的信息不对称。
从张信广那得知火种计划中,杭区是有一个特级避难所的,且杭区的特级避难所侧重点是“粮仓”。
战前时代文官们为了争夺政绩,将中央分配下来的方案一改再改,最终杭区得到的是氢聚变发电厂辅以地下多层粮食作物种植及人造淀粉厂。
由此,战后的杭区必然可以成为一个足以供养长三角一带在核战后可持续生存发展的大粮仓!
现在回过头来一看,哦,粮仓饿死人了?这合理吗?这肯定是不合理的!
不合理的状况通常背后都隐藏着大秘密,对于这种情况,林少瑾也问过张信广、蓝城禹,二人皆不知情。甚至林少瑾还拜托了271安排人询问过早已奔赴京城的张刘二人,这二人也是什么都不知道。
不知道就意味着这里的事情和他们都没有任何关联,林少瑾也就放心大胆的通过了代表决议,安排了对杭区的探索计划。
本次小队的主官是陈剑飞,雨蝶薇担任小队队长(连级),小队共计3排3班120人,其中刘杰为一排排长。
对于雨蝶薇如今的发展,林少瑾是感到有些意外的,他倒是没想到当初随手救下的一个受害女子竟然凭借着战功一步步走到这个位置。
不过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小插曲。
先锋小队的任务共有四条,第一,完成对战后杭区的地理勘探,划分出安全区、辐射区,规划出后续入驻部队的合理进驻路线。
第二,找出杭区战前的二维材料工厂位置,为沪杭生存委员会完成中央订单做准备。
第三,定位杭区特级避难所的位置,寻找“粮仓”,为沪杭解决粮食补给问题。
第四,尽可能的搜救杭区有可能存在的核战幸存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