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温词安的离开(2/2)
在这一片哀伤之中,宋清欢缓缓地抬起头,她的目光扫过每一个悲痛的家人,然后用略微沙哑但却坚定的声音说道:
“大家莫要过于悲痛,词安一生磊落,他最希望看到的是龙国的繁荣昌盛,是家族的和睦团结。我们不能让他在天之灵担忧。”
她的话语让大家的哭声渐渐小了一些,众人都抬起头看着她,从她的眼神中看到了一种力量,一种传承自温词安的坚韧。
宋星岚命令宫人把温词安的遗体运回皇城,从皇城出殡。
街道上的人们听到钟声,纷纷停下了手中正在忙碌的事情,脸上的表情瞬间被悲痛所取代。
他们知道,这是太上皇温词安薨逝的信号。
年轻人们默默无言,他们的心中涌动着对这位未曾谋面却深感敬仰的君主的哀思。
在他们的记忆中,长辈们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述着温词安的传奇故事,那些故事就像一部部生动的史诗,在他们的脑海中不断上演。
温词安在位时,龙国并非一直处于和平之中。
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温词安总是身先士卒,率领龙国的将士们抵御外敌的入侵。
边疆的战场上,硝烟弥漫,遮天蔽日,喊杀声震天动地。
温词安身着闪耀着寒光的战甲,骑在高大威武的战马上,他的眼神中透着坚定和果敢,宛如夜空中最明亮的星辰。
他挥舞着手中的宝剑,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指挥若定。
他的每一个决策都如同星斗般精准无误,指引着将士们前进的方向。
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他毫不畏惧,镇定自若地运用巧妙的战术。
有时他会派出精锐部队迂回包抄敌军的侧翼,出其不意地打乱敌军的阵脚;有时又会集中兵力突破敌军的防线,在关键之处给予敌军致命的打击。
艰苦的战争岁月里,他与将士们同甘共苦,同生共死。
在寒冷的夜晚,当寒风呼啸着吹过营帐,他会不顾自己的疲惫,亲自到营帐中慰问士兵,他会温和地说:“兄弟们,你们辛苦了,你们是龙国的英雄,是你们在守护着我们的家园,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定能击退敌军。”
他会查看士兵们的伤势,为受伤的士兵送去温暖的毛毯和鼓励的话语,让士兵们感受到君主的关爱,从而更加坚定地为保卫国家而战。
在朝堂之上,温词安更是展现出非凡的智慧,智斗奸臣的场景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那些奸臣们心怀叵测,妄图把持朝政,以满足自己的私欲。
他们在朝堂上巧言令色,用花言巧语妄图蒙蔽君主的双眼。
然而,温词安却有着一双能洞悉一切的慧眼,他目光如炬,只需几句犀利的质问,就能像锋利的宝剑一样,轻易地刺破奸臣们的伪装,让他们原形毕露。
他深知朝堂清明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于是在朝堂上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他打破了奸臣们编织的错综复杂的势力网,将那些腐败分子一一清除,让龙国的朝堂重新恢复了清明,就像一阵清风驱散了阴霾。
他还积极推行各种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
在经济方面,他深刻认识到商业发展对于国家繁荣的重要意义,于是大力鼓励商业发展,为小商贩们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曾经的市场,一片混乱,鱼龙混杂,强买强卖的现象屡见不鲜,赋税也不合理地繁重,这使得小商贩们的生计异常艰难。
温词安亲自深入市场进行调研,他深入到每一个摊位,与商贩们亲切交谈,他会和蔼地问:“老板,近来生意如何?赋税可还承受得住?有没有人在市场上捣乱啊?” 他认真听取他们的心声。
在充分了解情况之后,他颁布法令,降低市场的赋税,这一举措如同及时雨,使得小商贩们的利润大大增加。
同时,他加强市场管理,对那些欺诈顾客、哄抬物价的商贩进行严厉惩处。
他设立专门的市场监管人员,定期检查市场交易情况,确保市场的公平公正。
这些举措如同魔法一般,使得市场逐渐繁荣起来,百姓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富足。
一位年轻的书生,站在街边,望着皇宫的方向,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担忧与迷茫。
他心中默默想着:“虽然我未曾亲眼见过太上皇的风采,但从长辈们的讲述中,我能感受到他的伟大。他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龙国前进的道路,如今他离去了,龙国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呢?”
他深知温词安对于龙国的意义就如同船之舵手,如今舵手离去,这艘大船的航向充满了未知,这让他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了忧虑。
宫城之外,百姓们自发地聚集起来,他们手持香烛,身着素衣,如同一片片白色的浪潮,缓缓地跪拜在冰冷的石板路上。
他们以这种方式表达对太上皇的哀悼与不舍。
人群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他们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跪在那里,岁月在他们脸上刻下的深深皱纹里满是泪水。
他们经历了龙国的风风雨雨,深知温词安在位时给国家带来的稳定和繁荣,此刻他们悲痛地喃喃自语:“太上皇啊,您走得太早了,龙国离不开您啊。” 他们的悲痛尤为深沉。
也有年轻的夫妇,他们抱着年幼的孩子,全家一起前来。
孩子们虽然不太明白发生了什么,但他们看到大人严肃悲伤的表情,也安静了下来,睁着大大的眼睛,看着周围的一切。
哭声、祈祷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曲悲壮的挽歌,那声音回荡在龙国的上空,如同雷鸣般震撼人心。
哭声像是汹涌的潮水,一波接着一波,似乎永远不会停歇。
有的人甚至从远方赶来,只为能亲眼见证这位伟大君主的最后一程。
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与哀伤,但眼神中却透露着坚定与执着。
一位从偏远山村赶来的农夫,背着简单的行囊,长途跋涉后疲惫不堪。
他的鞋子已经磨破,脚也磨出了血泡,但他丝毫不在意。
他在崎岖的山路上日夜兼程,饿了就吃点干粮,渴了就喝点山泉水。
一路上,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赶到宫城,送太上皇最后一程。
他对周围的人说:“太上皇对我们百姓的恩情比天高比海深,我就算走断了腿,也要来送他最后一程。” 他的眼中闪烁着泪花,那是对温词安最纯粹的敬意。
市场上,原本繁华热闹的景象变得冷清了许多。
往日里,这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像是一场永不落幕的交响曲。
商贩们大声地吆喝着自己的商品,顾客们则在摊位间穿梭,讨价还价,欢声笑语不断。
然而现在,商贩们无心叫卖,摊位前的商品摆放得杂乱无章。
一位卖布的商贩,摊位前的布都没有心思整理,他呆呆地站在那里,眼神空洞。
他对着旁边的人说道:“你日前知道吗?当年太上皇为了鼓励我们这些小商贩做生意,特意降低了市场的赋税,还整顿了市场秩序,让我们能安心地做生意。要是没有他,我们哪有今天的好日子啊。”
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手轻轻抚摸着那些布料,仿佛在回忆着往昔的繁荣时光,那些在太上皇庇护下的幸福日子。
旁边的一位买布的妇人听了,不禁流下眼泪:“是啊,太上皇真是个好皇帝。我还记得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就是因为太上皇推行的那些农耕政策,让我们家的田地收成好了起来,这才慢慢过上了好日子。”
她的声音有些哽咽,眼中满是感激之情。
他们的话语在市场中传播开来,周围的人纷纷点头,沉浸在对温词安的缅怀之中。
在乡村,农民们放下了手中的农具,为太上皇的离世而哀悼。
田野里,原本一片忙碌的景象瞬间变得寂静。
金黄色的麦浪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却没有人去收割。
牛儿在田边静静地站着,眼睛里透着迷茫,似乎也感受到了这份哀伤。
他们知道,是温词安的政策让他们有了稳定的收成和更好的生活。
温词安在位时,重视农耕,他推行了一系列的农耕政策,如兴修水利、改良种子等。
这些政策使得农田得到了有效的灌溉,庄稼茁壮成长。
因此,他们纷纷在田间地头设立祭坛,焚香祭拜,以此表达对太上皇的感激与敬仰。
田间的祭坛前,摆满了简单的祭品,有自家种的新鲜瓜果、刚出锅的馒头。
一位老农跪在祭坛前,他的双手粗糙而布满老茧,此刻正双手合十,嘴里喃喃地说着感恩的话语:“太上皇啊,您对我们这些泥腿子的大恩大德,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忘啊。您走了,可您的恩情我们会世世代代铭记在心啊。”
他的脸上满是皱纹,岁月的痕迹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每一道皱纹里似乎都藏着一个关于温词安的故事。
他的身后,是一片广袤的农田,那是温词安政策的成果,也是农民们对他敬意的见证。
田野里,原本欢快的鸟儿似乎也感受到了这份哀伤,不再叽叽喳喳地鸣叫,而是静静地站在枝头,仿佛也在为温词安默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