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读评:传承时间长河中的星星灯火(2/2)
文中还有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是老屋是拆除还是保留。蒜头为了此事,特地将后辈们召回来,举行了“讲古闻”的习俗。有的建议让政府拆迁,奖励的钱款大家一分了事;有的建议修旧如旧,让列祖列宗认得回家的路;有的支持拆了,用钢筋水泥重建仿古建筑。这也正反映着当下的社会现实——拆还是留?古老的旧房子,它们是时光的见证,承载着无数个家族的记忆和故事。它们伫立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辉煌和风雨飘摇。老宅子见证过无数的悲欢离合,承载过数不清的故事与记忆。那斑驳的墙壁、陈旧的瓦片,都诉说着过去的辉煌与沧桑。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传承者,它们的存在让我们能够触摸到过去的温度。然而,当它们慢慢消失,我们是否也在不经意间丢失了那份对历史的敬畏与尊重?当然,并非所有的老宅子我们都要强硬地留下,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是对老房子最好的尊重和保护。那背后的乡情和对亲人间的挂念是最值得珍藏的宝贵财富。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长河之灯》所传达的重要内容。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对于一座城市也亦然。蒜头和老姑妈对保住祖屋的坚持,文中对赣南传统习俗的描述,灯花对仁义的坚守……在一代代的薪火承接中,我们看见了传统文化“拾光”前行。再璀璨的传统文化,一旦失去传承,就只能“泯然众人矣”。余秋雨曾言:“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传承让文化焕发出新,它使“独竹飘”民间技艺传承人杨柳平衡于湖水之上,惊艳众人;它在李子柒的镜头下静静流淌,不温不火却早已道尽岁月,流入人心;它在你亦在我的身上,伴随着民族的脉搏涌动,向世界传递独属于中国的魅力盎然。这些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代代传承的宝藏,也是做为后辈的我们要守护的。
但我们不能盲目地继承传统文化,而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落后于时代的部分剔除。在一些地区,传统文化中的迷信和伪科学观念仍然盛行。例如,一些人可能过分相信某些传统疗法或占卜方法,而忽视了现代医学和科学的进步。这种非批判性的继承不仅可能导致健康风险,也阻碍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应用。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古老文脉绵延不绝、生生不息,要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更好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民需求。因此我们要处理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在“国潮”流行的当下,将传统传统文化与当下潮流相结合,让优秀传统文化适应、融入现代生活,在新时代焕发绚丽光彩,真正“潮”起来。同时,还要借助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和传播方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推动文化活态化展示、具象化传播,让千年文脉流淌在“数字运河”中,只有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中促进“文化创新”,才能最终产生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产品,这才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保护和传承。
在《长河之灯》中,还能看到中国文人代代相传的风骨和气节。第四十三章中,郭先生教诲学生们:“你们说的,都是陈炽的过人之处。而我觉得他最重要的是,懂得乱世之中持有家国之心。庚申之变,外国人打进京城,火烧圆明园,国运衰落,世事沧桑,作为文化人当有荆棘铜驼之叹。我们读书人,心中要有一份文化人的骨气,礼崩但乐不能坏。行文由心,如鸟鸣于野,既要有一份清净自洽,也要一份对家园的感应。”风骨与气节作为一种道德风范和信念追求,在我国古代不同文人身上的表现各不相同。风骨和气节几乎就是中国古代文人生活的底蕴和基调,是他们“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依凭和标识,是他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根底和源头,是他们于熙来攘往的俗世中保持心灵洁净和人格清白的底座和基石。
灯花作为“讲古闻”中的主要人物具有极高的人格魅力。从被养在厅堂里到一个人独当一面,照顾领导着一个家族,她就像她的名字一样,温暖明亮。丈夫的死亡、有玉的冤死、黑暗的政府、他人的陷害……她并未退缩,凭着强烈的信念感和聪慧机敏,一双小脚领着家族走过了长长的路。文中的喜妞形象也令人为之颤动,她是黑暗时代的长河中的牺牲品,为了隐藏有银的消息,她一直被郭屠折磨。实在受不了折磨的她选择献身区长,将郭屠抓去了当兵。最后嫁的丈夫意外死亡后又被郭屠迫害,无奈装疯。就连后面想找她的有银也不过是想要“有个后”而已。她一生辛酸,但依然选择在黑暗中点一盏灯,增加一点点光亮,隐名助学。她们的经历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下底层人民的悲惨遭遇,尤其是女性的不得已。文中对抓壮丁、下层官吏欺压底层百姓等事件的描写真实细致,展现着当时的历史。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腐朽昏聩的大清就此终结。1912年1月1日,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民国正式建立。此后,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直到蒋家王朝,城头变幻大王旗,走马灯似的轮流转。剪掉了辫子的国人们却根本没有感觉到新朝新气象,依然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逃荒的母亲和襁褓里的孩子、挖野菜果腹的老人,饿晕在路边的小孩……这些都是民国初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生百态。
《长河之灯》采用了创新的写作手法,以赣南民俗“讲古闻”的方式将故事娓娓道来,同时在每章有祝独依、薪火、敦煌或祝虎的议论,使小说更有画面感,仿佛电影在读者面前放映,情节一幕幕上演,也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丰富。其中,对白鹭古镇等地的描写颇具地域特色,蕴含着浓厚的赣南气息,梅江“从这里来,到那里去”,溢满了作者对赣南地区的依恋与热爱之情。时间长河中的灯火在缓缓摇曳,我们需传承精华,撇去糟粕,让这灯火得以长灭不熄。(孙文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