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3章 看不懂,也搞不懂(2/2)
因此,齐国君臣在事先已经做好了晋国干涉的准备,可是他们最不想看到的就是晋国进行干涉。
“莱国不想认输,莒国也已经参战。”楼令顿了顿,脸上有了笑容:“‘洛邑’的天子接纳了莱国。莒国的根底是东夷。齐国要是能够狠狠地教训他们一顿……”,话到这里就足够。
国书听得出楼令哪几个字说得最重,判断很恼怒周天子跳出来抢戏份。
“必不让晋卿失望。”国书说完还“哈哈”了两声。
当然,国书可不天真,搞得楼令说什么就是什么。
国书只需要知道晋国不会立刻下场参战就行了。
只要晋国不下场,意味着齐国还有可能完成目标,不是吗?
多少达成目的的国书回到自己的座位,想事情想得太专注,全程没有一点东西入肚,等大家都站起来才回过神。
“又要会盟。”
“看不出晋国有东进的明显趋势啊?”
“说不定在‘商丘’会盟会提到东进的事情,要不然搞什么会盟。”
“反正,不得不去啊。”
临近宴会结束之际,晋君周公布了要在“商丘”举行的事情,只是没有特别向哪一个国家提出会盟邀请。
在后面,晋君周也不会刻意派人去邀请会盟,参加会盟的国家未必会得到奖励,不到的国家则是一定会被记在小本本上面。
会盟而不派人邀请本身就不符合既有流程,可以视作是晋国君臣在对列国进行一种试探。
这种试探有没有必要?那就要知道赵高为什么玩“指鹿为马”,司马懿又因何要指着洛水发誓了。
某件事情发生之前绝不是毫无征兆,越是大的事情在征兆上绝对会更为明显,并且还是闹得人尽皆知的局面。
听到晋君周说要“商丘”举行会盟的华元,他当时压根就做不到表情管理。
要在“商丘”举行会盟?这种事情晋国君臣一点都没有事先通知宋国,本身就显得极其不对劲。
出了宫城的华元还刻意待在宫门附近好一会,一样没有等来晋君周派人邀请,搞到后面很是失魂落魄的离去。
华元在等什么?等得不单单是晋君周邀请过去商讨会盟事宜,更多是等晋国展现态度。
自从栾书死了之后,华元一下子就断了跟晋国高层的直接联系渠道,并且晋国与宋国的互动越来越少。
楚国仍旧强势的前提下,其实宋国君臣真的没有因为与晋国联系变少而产生太大的担忧。原因当然是楚国足够强势,宋国对晋国的价值就会越大。
宋国君臣从什么时候察觉到晋国与以往的不同?明确来说就是晋国从郑国割取土地之后。
不怪宋国君臣会那么敏感,要知道郑国左摇右摆当墙头草已经有近百年之久。
那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无论晋国或是楚国再是不耐烦,谁还真的对郑国下狠手呢?
楚国对郑国干过最过分的事情是什么?是子重不顾郑国君臣的感受,强硬率领楚军进入“新郑”接管最外围的城防。
曾经的晋国最过分也就郤克当着郑国君臣的面指桑骂槐几句,其它真的就没有了。
不难理解晋国或楚国对郑国怎么可以有那样的容忍度,纯粹就是担忧将郑国逼得太狠,致使郑国君臣彻底倒向对方的那一边。
为什么晋国突然就不担心郑国倒向楚国那边?背景是楚国连续两年遭到重创,同时郑国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失去半壁江山,就是很突然对郑国下重手了。
突然到什么份上?不止郑国君臣没有反应过来,列国君臣也在事情发生后久久没有回过神来。
即便是到现在,有得是国家的君臣还不知道晋国夺占郑国的疆土意味着什么,只有极少数存在忧患意识的君臣被迫或主动采取自己的动作。
宋国应该是最先采取动作的一帮君臣了。
这个跟宋国有极强的忧患意识关系最大。他们当了殷商的叛徒,也改不了是殷商后裔的事实,长久受到姬姓列国的排斥与针对。
忧患意识极强的宋国君臣,他们在晋军第一次重创楚军还很高兴,等楚军再次遭到晋军的重创就开始在担忧,轮到楚军第三次被晋军重创简直是跟看到天塌下来差不多。
宋国不是一直遭到来自楚国极大的压力吗?
变得极尽虚弱的楚国,对宋国来说难道不是一件好事?
没有晋国夺占郑国的大部分疆土这么回事,宋国会很乐意看到楚国遭到极尽的削弱。
目下的格局变成什么模样?
首先,晋国抢了郑国三分之二的疆土,眼见着就是郑国拿不回去的状态。
然后,晋国可不是只抢了郑国的疆土,甚至连楚国都被咬了一块。
强大的晋国不可怕,可怕的事情是晋国开始实施疆土的扩张,宋国跟晋国成了邻居!
曾经的晋国为什么愿意拉宋国一把?不正是因为晋国需要宋国扛住楚国嘛。
晋国已经向南扩张,并且直接入侵且占领楚国的一块本土,连带也跟宋国成了邻居。
遭到极大削弱的楚国仍然可以威胁到宋国,结果宋国又多了晋国这个强到过分且展现出极大侵略性的超级强国,一些事实就是从根本需求上发生变化了啊!
华元回到下榻之所,带着期盼吩咐道:“若是晋侯召唤,立刻告知老夫。”
得到吩咐的人不明所以还是赶紧答应下来。
话说,华元吃过不尊重人的亏,自从那之后对谁都变得彬彬有礼。
吃过什么不尊重人的亏?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叫“羊斟惭羹”的成语故事。
那个故事是华元率军参与征讨郑国,一次进行分食的时候偏偏遗漏了自己的驭手羊斟,让羊斟认为受到了羞辱,等上阵作战驾车往郑军冲,冲过去让华元被郑军给俘虏了。
发生了那样的事情,不止华元吃了教训,长心眼的权贵不再敢轻视自己的驭手,连带对什么人都留有必要的底线。算是华元为春秋时期做出的另一个贡献。
华元这一等,等到来自列国或异邦的人先后离开,刻意又等了十来天,没有等来晋君周的邀请。
最后,华元干脆请求谒见晋君周,得到同意入宫,以为见上面总该让晋君周主动商议会盟事宜,偏偏晋君周不止一字没提,好几次华元要主动提起也被改变话题。
一次、两次、三次,到三次之后,华元很有分寸不再往会盟的话题上扯了。
这一次见面,尽管晋君周对会盟一字不提,总归是让华元得到了答案。
出宫之后,华元立刻吩咐收拾细软,要用最快的速度返回宋国。
不知道是不是碰巧,要出城的华元遇到了正准备前往楚国的步毅等人。
“你们要去楚国?”华元当然认识步毅,本着碰到了打个招呼的理念,招呼打下来却得知步毅要出使楚国的消息。
“对啊,奉命前去邀请楚君参加会盟。”步毅答道。
华元倒是不意外为什么是步毅前往。
晋国的中军将是换了人,不再由郤氏的人担任。
问题是什么?以往步毅多次作为使者出使某国,谁都知道楼氏跟郤氏的关系摆在那里,继续由他出使楚国就显得很合理。
“顺路经过郑国,会邀请郑君吗?”华元问道。
步毅诧异地反问:“为什么要邀请郑君?”
这下让华元不知道该说什么。
郤氏的人就是那样,愿意回答绝对是真话。
“我们还巴不得郑国不参加会盟呢。”步毅笑嘻嘻地说道。
一句话让华元察觉到信息量很大。
失去三分之二疆土的郑国,他们还在被宋国和卫国入侵,麻烦是显得很大。
可是,郑国的国祚还保存着。
晋国在招待袖珍型小国上并不缺少礼仪,刻意针对郑国一定是有其原因。
要说晋国还记恨郑国的左摇右摆,动手夺占郑国三分之二疆土的惩罚还显得不够吗?
那样的惩罚之下,晋国君臣就算是再有气,怎么都该消了。
“你这是要回国?”步毅看了华元的队伍几眼,问道:“向中军将请辞了吗?”
有些失神的华元应道:“要同行吗?”
步毅奇怪地多看了华元几眼,摇了摇头迈步离开,去做自己的事情了。
从大河北岸到南岸,不是没有其它的通道可选,只是走“孟津”出意外的可能性一定最少。
南行的话,步毅与华元确确实实是会同路,不是不能结伴而行。
刚才步毅问华元有没有向楼令辞行,分明就是意有所指,然而华元没有听进去。
华元当然有向晋君周辞行,讲流程也该通知楼令说要离开“新田”返国。
当然,华元不会遗漏了告知楼令自己要回国的步骤,只是他派人前去会知,没有等派去的人回来就要走了。
毕竟是要在宋国举行会盟,晋国君臣怎么可能不跟宋国君臣商量,单纯就是这一段时间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处理,真的就是顾不上而已。
结果嘛,华元派去向楼令辞行的人来到城门处发现队伍已经离开,人站在原地傻了好一会,回过神来赶紧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