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黑云欲摧(2/2)
有了粮,以工代赈会在各县相继推开,不用多久,整个汝南大地将会呈现出勃勃生机。
赵思、马彬等人起初还怀疑是官府放出的假消息,想等两天那三万石粮食卖得差不多再说,哪料二十八日又有二万石粟米进城,彻底打破了他们的美梦。
此令一下,风声骤紧,那些心存侥幸的人再不敢伸手了,各地县衙多了许多告状之人,闹得鸡飞狗跳,县衙官吏一片怨言。
“是官府的粮”,王基面色苍白地道:“那个骑在马上的是郡军校尉阴绩,这些粮怕是杨主簿让他从新野郡购来的,仆要赶紧开门售粮去。”
不少人盘算着早些卖完粮,赶紧再运粮来汝南,趁机多赚些差价。
“一百四十钱,岂不要赔本了。”范豪揪断了好几根胡子,这要回到族中,自己管事的位置还不得让人夺了去。
得到的消息让众人面无死灰,阴绩带来的三万石粮就堆入在官府的粮仓外,一百四十钱敞开向百姓售卖,前来购粮的百姓排出数里长的队伍。
仆从又送来消息,杨主簿在新野、巴陵、京口等地购粮十余万石,范豪面无人色,若再拖下去,恐怕一百四十钱也卖不到了。
杨安玄叫来辛何,道:“既然有粮,那以工代赈便在年前推出,百姓能赚到钱粮,对他们而言便是最好的过年了。”
新息城十字大街,连接着四座城门,街道两旁的店铺都张灯结彩,伙计卖力地吆喝着,嘈杂而热闹。
“范兄,你是说官府的存粮不多了。”赵田喜道。
隔着数里远,就能闻到从军营中飘出的肉香。过年破例,除了值守的军兵,其他人可以饮酒。
司马德宗端坐在宝座上,手中抓着羊腿咬得汁水淋漓,琅琊王司马德文在旁边小心伺奉兄长,用丝巾替他拭去脸上的油水。
杨安玄带着张锋在街道上走过,往来的行人谁也不知道那穿着青色士子长衫年轻人是杨主簿。
杨安玄下令,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二,发放给灾民的粟米翻倍,普通百姓过年总算能吃上饱饭了。
杨安玄的目光变冷,他为杨家付出很多,可以说巴陵族业大半出自己手,不料在遇到难处之时父兄居然不肯相助。
府衙,杨安玄算了算账,阴家共送来五万石粮,从粮商处共购得六万石,加上各地捐献约有一万五千石,已有十二万多石粟米在手了。
粮食有了,若都积在新息城,还要派人运往属县,让偏远的属县增高粮价,既减轻了运送的压力又能缓解属县存粮不足的矛盾,让粮商也有利可图,一举多得。
马彬知道他又在敲要好处,心中暗骂,口中笑道:“范兄,今晚愚请你到醉风堂听曲。”
杨安玄与赵田、阴绩、蒯恩、徐孝重、俞飞、孟龙符、许靖等人欢聚一堂,开怀畅饮。
范豪夹了块鱼肉,小心地剔着刺,没有回答。
二十九日,来自巴陵的粮船停靠在码头,赵田心情沉重地走下船,此行不顺,他仅从杨家带回来万石粟米。
钟吕齐鸣,八音共奏,宫女且舞且唱,“曰晋是常,享祀时序,宗庙至敬,礼乐具举……”
杨安玄摇摇头,各地修桥补路的工程刚开始,百姓干劲十足,绝不能在此时停工,否则引起的恐慌难以承受。
十二月二十五日,新息城西,一只延绵数里的粮队进了城。
崇训宫,太皇太后李陵容居处,同样守岁待日。
新来的杨主簿辣手无情,汝南郡噤若寒蝉,唯恐触了霉头,过不成年。
“杨主簿,赶紧下令各属县,不要扩大募工范围,每县定在三百人足矣。”辛何道。
杨安玄听到赵田的禀报,有如一瓢冷水浇在头上,一万石比预想的五万石相差甚远。
眼下以工代赈陆续在各属县铺开,粮食的需求随之增大,若巴陵仅筹得万石粮,那到来年二月赈灾结束至少还有六七万石的缺口。
世间事,有人欢喜有人愁,但是大年无论悲喜都要过。
内堂,赵田把他回巴陵的经过简述了一遍:回到巴陵杨家赵田找到主事的杨良,杨良答应尽力帮着筹粮,但让他前往江陵先禀告过家主杨佺期。
范豪、赵思等人闻讯大惊,连忙派人打听是谁家的粮队,运来了多少粮食。
这让辛何等支持杨安玄的官吏松了口气,虽然太守不理事,但有他发话,整肃吏治便是得了太守认可,名正则言顺。
赵思忙问道:“范兄,什么消息?”
会稽王司马道子坐在御座左侧,不时有朝臣上前来敬酒,恭贺逢迎,侍中司马元显也聚了一群人,不时会传出笑声。
阴慧珍呆坐在席上,脑中却在轻唱着“东风夜放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这首词半月前从京口淑兰院传出,立时成为京中妓楼最热门的词曲,母亲何氏进宫探视时将曲谱交给了自己,这是杨郎所做。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阴慧珍心中念及,柔肠百结,起身如厕。
正月初一的凌晨时分,爆竹起此起彼伏,阴慧珍站在崇训宫外的栏杆处,一个人泪如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