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先声夺人(2/2)
北府军在京口驻军两万,在京口对岸的广陵亦有两万兵马,其他四万人分布于青、衮等地。
刘裕带着五十人站立在点将台左侧,看着巡江营将士在杨安玄的率领下昂首挺胸大步前行,赞道:“以歌声壮士气,妙哉!”
“这就是巡江营的人,跟着刘将军打了个胜仗,牛气得很,居然敢不把咱们北府军放眼里了。”
在北府军校场较技,刘裕占着主场优势,手中枣木棒便是从诸多器械中精选而出,粗如鸭卵,长约丈许,比起竹片、白蜡木粘合而成的棒杆要重不少,更为结实。
校场四周足有两三千人,众目注视之下,排成两列纵队入场的巡江营队伍中不少人感到压力,双腿有些发软。
司马元显打量着台下两队人马,气势上看不分上下,杨安玄敢与北府军赌斗确实有几分把握。
注意到麾下有人在压力下走路的动作有些变形,杨安玄纵声唱道:“披铁甲兮挎长刀。与子征战兮,路漫长……”
巡江营的将士高唱着战歌,步伐变得坚定整齐,心神安定下来,在众军注目下顾盼生雄。
王恭点点头,道:“此等勇将,确实应该让其在沙场杀敌建功,不应荒废在营帐之中。”
北府军推刘裕为统军的将领,此次与巡江营比斗便由他率队。
真气透杆而入,杆身变得坚韧无比。枣木棒砸在枪杆之上,压得杆身弯出夸张的弧形,刘裕手中棒被反弹之力崩起。
孟龙符进场时孟怀玉就看到了弟弟,应道:“正是,没想到愚兄弟要做上一场。”
刘裕哈哈笑道:“军中校技兄弟遇上是常有之事,怀玉若感不便,愚尽量不让你与令弟碰上就是。”
京口四门皆有校军场,校场旁边便是驻军的营寨。
双马错开,刘裕重新坐回马背,惊出一身冷汗,他以为能轻取杨安玄,没想到初照面就险些被一枪刺中。
杨安玄看着刘裕发威,心想史书称刘裕曾以数十人敌数千,最后麾下皆战死,居然能以一人逐千军。
“走路走得好有屁用,等上了场,把他们的屎都打出来。”
踏燕然兮被杨安玄巧妙地改成踏秦燕兮,歌声应景也更为威武豪迈。
刘裕对此次比武较量十分重视,他在北府军多年,官居将军府司马,独自领军的机会不多。三千人马,这是他崛起之机,绝不容错过。
王刺史通过刘牢之下达命令,此次比试只许胜不许败。
牛车在点将台边停稳,王恭从最前的那辆车中下来,没有像以往那样径自举步先登台,而是站在车边等候。
等司马元显下了车,王恭拱了拱手,面无表情地道:“司马侍中,请。”
歌声豪迈,嘈杂的嘲讽议论声渐去,匿大的校场安静下来,只听见巡江营五十余人放声高歌。
在扬中沙洲初识,杨安玄就有一战之心,刘裕约战正中杨安玄下怀。杨安玄取了根比试所用的长枪,上马朝刘裕驰去。
众军齐声应诺。王恭冲司马元显示意,司马元显高声宣布道:“比试开始。”
侍中司马元显请命道:“父王,孩儿索性走一趟,也好见识一下北府雄师。”
“那群小子扛着啥?嗤,居然把竹子都扛来了,笑死人了。”
东面夯土筑点将台,台高约丈许,长有七丈,宽有两丈,台下摆放着登台木梯,两侧各有一面五尺方圆的大鼓,台四周坚插着旌旗。
“诺”,或粗豪或清朗或低沉,整齐如一,汇在一起,冲天而起,与歌声相抗。
杨安玄颤动着手中枪杆,杆身是白蜡木所制,是军中练习用枪,轻而飘忽。
圈马再战,刘裕出棍如风,砸得杆身颤动不已,杨安玄稳打稳扎,枪杆有如怪莽游动,角度刁钻,防不胜防。
杨安玄率领巡江营五十壮士从北门穿城而过,来到南校场比武之地。巳正比武,现在不过辰正三刻,还有大半个时辰。
说着,杨安玄深深一躬,众人还礼,齐声应道:“愚等定当全力以赴。”
朱龄石目光留意着走在队列之侧的杨安玄身上,杨安玄昂首挺胸,旁若无人,自有豪气冲天。
…………
王恭肃声道:“今日比试,决定北上援军由谁统军,尔等不可懈怠。”
刘裕暗道不好,身形朝马侧偏去,白蜡枪杆贴着皮甲一挑而过。
虽然胜利者书写的史书有夸大之词,但刘裕以一介武夫取天下是事实,此人武勇可见一斑。
方才巡江营将士高歌入校场,士气高昂,刘裕知遇劲敌。本以为今日之战有如摧枯拉朽,大胜特胜,现在看来不容乐观。
刘牢之补充道:“此人是军中骁将,而且智谋过人,愚准备让他率军前去洛阳。”
枪杆、棒身绑缠的粉包震得白粉纷扬,有如细雪飘飘,两人的身上都落了一层白色粉末,便连座骑也染变了颜色。
金冠、锦袍,英俊少年司马元显满面笑容地从
场上两人如龙似虎,刘牢之看得兴起,吩咐道:“擂鼓助威。”
鼓声如爆豆,三军呐喊:“威武、威武。”
北府军主场,替刘裕助威的声音响成一片,“刘将军马到成功”、“刘将军旗开得胜”……
声如浪潮,让人心潮澎湃。刘裕抖擞精神,手中枣木棒上下翻飞,越战越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