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军工科技 > 四千零四章 专家们的热烈讨论

四千零四章 专家们的热烈讨论(1/2)

目录

听到这位专家的建议,现场众人都不由的点了点头,一位从事电子对抗研究的专家当即点头表示赞同道:“这位专家的建议非常具有前瞻性。

在现代海战中,电磁环境复杂多变,敌方的电磁干扰手段层出不穷。如果通信协议缺乏自适应调整机制,一旦主通信频段受到干扰,指挥中心与无人机之间的联系很可能中断,导致无人机失去控制,整个作战计划也将受到严重影响。增加备用频段切换和编码方式调整功能,能大大提高通信链路的鲁棒性,确保在恶劣电磁环境下信息传递的顺畅。”

然而,一位负责通信系统成本控制的专家却面露难色,提出了不同看法:“从技术角度看,增加自适应调整机制确实能提升通信协议的抗干扰能力。

但这也意味着要在硬件和软件层面进行大量改进,不仅会增加无人机和指挥中心通信设备的研发成本,后续的维护和升级难度也会加大。

我们需要在提升性能和控制成本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否则大规模装备和应用可能会面临阻碍。”

军方代表中,一位负责作战装备采购的军官思考片刻后发言:“对于我们军方而言,作战效能是首要考虑因素。

在实战中,确保指挥中心与无人机之间稳定、高效的通信至关重要。虽然增加自适应调整机制会带来成本上升,但与可能在战场上遭受的损失相比,这些投入是值得的。

我们更倾向于采用能够最大程度保障作战能力的方案,只要成本增加在合理范围内,就不应成为阻碍技术应用的因素。”

吴浩认真听完各方观点,沉思片刻后回应道:“各位的观点都很有道理。从研发角度出发,我们完全有能力在智能通信协议中融入自适应调整机制。在硬件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优化电路设计和采用集成度更高的芯片,尽量控制因功能增加带来的成本上升。

在软件层面,我们的研发团队已经在研究更加智能、高效的算法,能够在不显著增加计算资源消耗的前提下,实现备用频段切换和编码方式调整的快速响应。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规模化生产,成本会逐渐降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